传历史记忆 展黑土风采

铁锏

锏,又称作“简”,是我国古代兵器,后因多用金属铸造而成改为“锏”字。锏的起源很早,到了隋唐时期已经非常盛行。在《武经总要》中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

锏一般用铁、铜等金属制成,分量很重,其使用者往往力气很大,致使锏的杀伤力也很大,而且锏棱角分明且受力面积小,导致锏的打击力量更大,即使隔着甲胄也会给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受到当时很多武将的青睐。

锏在北宋和西夏交战时多次出现,《宋史·任福传》记载:北宋仁宗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宋军与西夏军战于好水川时,任福曾“挥四刃铁锏,挺身决斗”。宋代名将狄青的部下张玉也用锏作为兵器,《宋史·张玉传》记载,“(张玉)遇夏兵三万,有驰铁骑挑战者,玉单持铁简出斗,取其首及马,军中因号曰张铁简。”

除单锏外,还有人使用双锏。金代骁骑副都指挥使乌延查剌,用双铁锏作为兵器,锏重数十斤,被称为“铁锏万户”。在《金史·乌延查剌传》中记载:海陵王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乌延查剌“追及括里于韩州东八里许,贼方就平野为阵,查剌身率锐士,以铁简左右挥击之,无不僵仆。贼众大败,遂走,东京、咸平、隆州民复帖然。”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金代铁锏,全长84厘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出土。锏身有棱脊,具有良好的穿透力。锏柄与锏身为整体锻造,搏击时不容易断裂;护手具有保护作用,手不受伤害。这种长形铁锏是金代高级将领使用的兵器,大部分是皇帝赐予,象征着功绩和荣誉。

(黑龙江省博物馆 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