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合作化第一村”双城希勤村

流转出“金”

鲜花盛开的希勤村。

□文/摄 黑龙江日报 全媒体记者 蒋国红

初秋的村庄,花红树绿。

整洁的村路,两旁树木修剪得立体美观,庭院的菜园里生长着各种有机蔬菜,一派田园风光。村口,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和一面硕大鲜红的“旗帜”格外显眼,展示着这个村的印记和骄傲。

这是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满族乡希勤村——曾经的“中国农业合作化第一村”,当年,希勤村的合作化经验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样板。

如今,希勤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8年底,希勤村仅用5天就完成土地流转1.88万亩,带动全乡最终流转土地7.5万亩。

2019年1月30日,69岁的村民冯学杰的银行卡里一次性收到了19500元的转账,这是他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一年的租金,冯学杰乐得合不拢嘴。和他一样高兴的,还有希勤村400多户农民,他们得到的流转金比过去自己种地的年收入还多。

“这阵子也没事儿,白天有空儿,我就来文化广场和老哥几个聊聊天、打打扑克,晚上再扭扭秧歌。”69岁的村民满守江自豪地说:“孩子们都在城里安了家。”

“希勤村富了,差不多有一半村民在双城区、哈尔滨主城区有住房,小汽车也有好几百辆。”说起希勤村最大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刘硕龙说:“那就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里90%的土地都流转了出去,农民们可以腾出身子外出务工。走出去的农民从事的职业也多种多样,有搞产品经营的、有搞物流运输的,还有人把村里亲朋好友带出去,大家‘组团’赚钱。”

以前乡亲们种地是主业,现在成了副业,希勤村今年开展新型合作化产业项目——“乡村有我一份田”。刘硕龙说,通过示范点带动、私人订制模式,带动农民种辣椒、黄瓜、豆角等蔬菜,打造绿色原生态品牌。把农村菜园、农家院变成市民的小菜园、后花园、微农场。这既供应市场又可满足市民采摘等需要,提高农民收入。

每天傍晚,希勤村文化广场上就响起欢快的乐曲,吃过晚饭的乡亲们扭起了秧歌。村民何秀英告诉记者,扭大秧歌不但强身健体,邻里关系也更和谐。

除了秧歌队,村里还有小剧团、广场舞蹈队等文化组织。小剧团的节目,都是村民自编自演的。

希勤满族乡党委书记史敬轩说:“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山,没有水,但有红色传统文化,有故事。”走进希勤村新建的农业合作化纪念馆,弯钩犁、风车、石磨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老物件在院中摆放,还有复原的村干部办公室和调研接待办公室,村里老党员给大伙儿讲讲当年在合作社里发生的难忘往事……

昔日的“模范村”,靠自我的不断努力,正走上一条发展振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