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院士 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一诺

刘永坦院士。哈工大提供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一诺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在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的一段话,言语中透露出一腔炽热的家国情怀。

宏愿萌生

1978年8月的一天,刚被破格晋升为哈工大无线电系副教授的刘永坦正在修筑抗洪江堤,一纸赴京考试的通知,让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深造的知识分子之一。

在英国进修和工作期间,刘永坦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赢得雷达技术知名专家、伯明翰大学教授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全部研制工作。刘永坦暗暗发誓:“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

1981年金秋,进修结束后,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然而,除了基本理论和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技术可供借鉴。他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运用自己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新成果,采用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历经10个月连续奋战,刘永坦提出一份20多万字的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接下来,又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他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为中国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50多位专家认真审查、讨论和评议后,一致认为哈工大“在技术攻关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掌握了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成功研制新体制实验雷达

刘永坦认为,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国家真正需要的是进一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

进行雷达研制,研究人员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现场做试验。刘永坦及其团队常常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临到春节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几天。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比别人更加繁重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腰间盘突出疾病复发,曾使他几个月不能行走。有一次,在攻克某个关键技术时,他因为长期劳累而倒在了现场……

1989年,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次年4月3日,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

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

刘永坦坚持:“一定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真正的应用。”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刘永坦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终于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技术和方法,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而后,又经过10余年的刻苦攻关,于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实现了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截至2019年1月,刘永坦和他的团队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刘永坦曾深情地说:“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仍然奔波在教学和科研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