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唱响 黄梅戏

□何素平

在“安徽走进俄罗斯”经贸文化系列活动的大主题下,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命名的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应邀派演出团队参加其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一行35人万里迢迢日夜兼程奔赴圣彼得堡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只为演上两场传统黄梅戏。

“俄罗斯人知道黄梅戏吗?”虽然兴致勃勃,但来到遥远的他乡,免不了好奇和忐忑。

“来演一回他们就知道啦。”同行的翻译小林姑娘笑吟吟地给大家介绍,她说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对艺术怀有崇高热情的民族,圣彼得堡更是有着极其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这里有各种规模的剧场,走进剧场欣赏舞台演出是当地人生活中的一项传统。

在十多个小时的航行中,我一直盯着座位小屏幕上的动态飞行路线图,看着它一点点往前挪动,明白每挪动一厘米都意味着很远很远的距离,心理上觉得这个与北欧国家芬兰毗邻的城市远在天边似的。不过这种遥远感很快就被一阵扑面而来的熟悉热浪冲散了,飞机落地后,在大家取了行李往出口处涌的途中,只见满大厅里晃动着许多东方面孔,而各种混杂口音里,一串串格外清晰地冲进耳鼓的居然不是安庆腔就是阜阳话,天哪,飞了这么久,怎么还像是没出安徽呀!

空气中似有感应,有人接二连三地往我们团队这边奔来,“神仙姐姐”韩再芬团长很快被围住,左右各种合影,问候,叽叽喳喳,乡音亲切,一阵混乱的热情。大家相视一笑,是自豪的笑,哇,原来圣彼得堡也有这么多团长的粉丝,黄梅戏在海外影响力不小呢。

坐上驶往旅店的大巴,一路上从进入眼帘的极具雕塑感的欧式古典建筑、整洁宁静人影稀疏的马路,到入住宾馆后清一色的俄罗斯气息,这使人实实在在地体会到,黄梅戏的确是来到了异乡。而机场见到的人们也多是来圣彼得堡参加“安徽走进俄罗斯”经贸文化系列活动的安徽同乡,见到韩再芬本人亲率剧院演出团队出现在机场,老乡们自是兴奋不已。

《女驸马》登场之前,有一场小戏折子戏被安排在圣彼得堡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小姑娘们打头的开场歌舞之后,便是传统黄梅小戏《夫妻观灯》及《戏牡丹》,这是每个黄梅戏院团的必演曲目。传统小戏之后,另有两个动作性较强、偏重做功的独角戏《断桥》和《斩娥》,以及一个强调故事性的《巧二嫂》。

工作人员提前好几个小时进到礼堂里,装台、调音、对光、化妆,各司其职。校园里静悄悄的,楼里几乎见不到人来人往。但礼堂中不时有学生和教工模样的人进来,大约是想看看演员如何走台。有人则对正在教室里化妆的演员们充满兴趣。

演出没有准备俄文字幕,可台下的俄罗斯观众依然十分起劲地鼓掌,我只能揣测也许是天生的音乐耳朵决定了他们对演出的喜爱,毕竟黄梅戏有“中国乡村音乐”的美誉,何况还有那么鲜艳多变的服装和满场生辉的动作!台上台下,就这么被音乐联系到了一起。

最后,掌门人韩再芬一袭纯白礼服压轴出场,那种大演员特有的强大气场使现场的观众立刻意识到这定是节目单中提到的著名黄梅戏代表人物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以至于一曲《山河之恋》尚未落音,台下便爆发出当晚最热烈的掌声。

小戏演完,正剧登场。头一晚的兴奋尚未褪尽,下一场演出又将开锣。翌日晚,此番俄罗斯之行的重磅大戏《女驸马》在联萨维德剧院正式亮相。

海报贴出去了,演出宣传照放到了合适的位置,剧院前厅被布置得十分中国风,十六位耀眼的旗袍女靓丽窈窕,其中八位着孔雀蓝绣花旗袍的俄罗斯女孩和八位着红色旗袍的中国女孩并肩迎宾,一字排开伫立在入口处,微笑着向观众发放印制精美的演出手册。

联萨维德剧院是一个拥有1800个座位的大剧场,楼上楼下一共三层。可即使有这么多座位,依然是一票难求,剧院只得又增加了200个临时座位。我们透过舞台一侧的幕布向观众席张望,只见楼上楼下人头攒动,连很小的男孩女孩都被父母打扮得郑重其事,隆重地找到自己的座位静静等待演出开始。

有一位精通中文的俄罗斯姑娘雪兰,每一幕中间她都用俄语将下一幕的剧情陈述一遍。俄罗斯观众显然训练有素。坐了2000人的观众席悄无声息。对照着演出手册上的简短介绍和雪兰娓娓道来的陈述,男女老少都沉浸在半懂半猜的剧情中。

到了“状元府”一场再芬版冯素珍出场时,身着状元红袍的韩再芬一个转身亮相,喜气洋洋,明艳照人,顿时掌声潮水般响起,剧场内气氛达到高潮,台上台下的节奏呼应得恰到好处,准确到令人难以置信。

演出落幕后,突然跑上台两位美术学院的员工,他们专为一份由该校师生准备的礼物而来,那是他们做的一个中国武生打扮的雕塑照片,嵌在一个讲究的相框里。

韩再芬的手不当心被一位小伙猛地递上来的一大束玫瑰花刺扎出血点,她疼得差点叫出声,可转瞬间她的眸子里满含着笑意,毕竟,这是俄罗斯人对黄梅戏的一次拥抱,像拥抱其他艺术一样,他们的热情没打丝毫折扣!

(作者曾为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