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莪院士 一生“为国听海”

杨士莪院士。哈工程提供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一诺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今年夏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发言时难掩激动的心情:“我是在党的关怀、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此刻,心里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就唱两句歌吧。”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作为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他一生“为国听海”,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水声专业,取得一系列水声领域颠覆性成果,为我国水下兵器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70年奋斗不息,他时刻魂牵梦绕那片蔚蓝的大海。

与浩瀚海洋结下一生情缘

20世纪50年代初,正赶上国家要建立海军,就读清华大学物理系四年级的杨士莪满怀报国热情,毅然决定肄业参军入伍,赴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继而,他又被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当教师,自此,他与浩瀚的海洋结下了一生情缘。

1957年,他被派到前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他敏感地发现,那里有四个研究室,其中两个对中国学者是不开放的,一个是舰船噪声,一个是声纳。他心中感慨:“我国要搞这项科研只能靠自己,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靠别人靠不住。”

1959年,杨士莪学成回国,第二年就开始在哈军工筹建水声专业——我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

随后几十年里,杨士莪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带领团队完成“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工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他主持设计我国首个“重力式低噪声水洞”,在国际上提出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担任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我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编著《水下噪声学》《声学原理》等一批理论著作……怀揣对海洋探测的执着,杨士莪对星辰大海的执着、对科技报国使命的担当始终不变。

探南海,他喝“柴油水”

1959年,杨士莪作为中方副队长参加中苏联合南海考察,他站在船头沉思:“何时我们能凭自己的力量来进行这样的考察开发?”

30多年后,1994年,由杨士莪带队,悬挂着五星红旗的水声科学家考察船驶入中国南海,这是我国首次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也是第一次由我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中国人掌握了自己国家典型海域的水声环境特点及主要参数规律。

从琼州海峡到南沙群岛,考察队深入南中国海各个角落。赤道附近的阳光垂直照射,甲板高温到50多摄氏度。杨士莪身先士卒,抱着沉重的电缆和线轴在甲板上穿梭,一天干十几个小时。船上饮食不好,外加劳动繁重,3个月的考察,有的年轻人瘦了40斤,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却精神百倍,为了转移晕船队员们的注意力,他还不时地为大家唱歌。在南沙群岛的时候,没有饮用水,船底的压载舱里有淡水,但上面漂着一层柴油,他和队员们烧开了就喝。

88岁退休时仍在出海实验

70多年里,杨士莪开辟了中国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领域,也翻开了中国水声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如今,哈工程水声学院已培养了新中国一半以上的水声科技人才。全国水声行业中近60%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近70%的高级专家,都是该校水声专业的毕业生。

2019年,88岁的杨士莪退休了,而这一年他却仍在出海实验。直到今年夏天,他还给研究生上课。他说:“对我来说,退休和不退休没有区别,有些事还得继续干。”

已是八旬高龄时,他还一直担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一位听过杨士莪讲课的学生说,有时杨教授一站就是一下午,整整齐齐的板书要写上好几个黑板。哈工程水声学院教授朴胜春告诉记者,当年读研一时,由于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很少,所以上课学生就只有他一人,但是每堂课杨士莪老师都从头到尾工整地将板书写满黑板。

去年8月,杨士莪迎来90岁寿辰,一场线上线下“生日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马上进入‘90后’了,我这身体还好,脑袋还不糊涂。人虽然退休了,但是为祖国做贡献的工作不能停,我要继续发挥自己微薄的能量。‘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