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

刘金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有力表明了我们党宽阔的理论视野和高度的理论自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指导思想的认知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要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现实是理论之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显著特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根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口头上的空洞说教和书本上的抽象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终极目标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能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标准。党的百年历程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顺利进行,党的事业就兴达昌盛;什么时候脱离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遇到坎坷,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映生辉。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快速演变时期,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进入集中凸显阶段,如何及时应对和有效化解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求我们党立足当下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走势和特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牢记“国之大者”,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湛博大,在悠久历史中不仅塑造了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品格,而且涵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与身份认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和土壤,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识源头和精神归宿。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却能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枝叶扶疏、硕果累累,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这绝不是偶然和巧合的,有其逻辑必然性和文化同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内在机理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融相通的,中华文化历来倡导朴素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是高度契合的;中华文化追求的“小康”愿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理想,与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异曲同工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厚重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作为精神母体,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根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互融互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的重民本、尚仁爱、崇正义、讲诚信、趋真善等优良质素,系统阐发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和道德律条,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精准恰切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里,通过东方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汇,籍借历史赓续和当下创造的有机融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卓异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中国风格,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风采和真理魅力。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