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54.99亿元

这些获奖成果点亮美好生活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溢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薇伊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科技创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国富民强的家国情怀,同时还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有营养的健康食品……这样的好技术在8日获得表彰的2020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成果中都可以找到。

据了解,此次获奖的278项创新成果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新科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丰富着、装扮着我们的生活,不仅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拉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省科技厅统计,这些获奖项目应用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777家,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54.9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513.46亿元。

“百变”大豆 吃出健康

不仅追求味蕾的享受,更要吃出健康,是现代人对饮食的新要求。纳豆是宝,营养丰富,但氨臭味却让人们难以接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伟明带领团队完成的“淡豆豉发酵关键技术及酵豆系列产品开发”成果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发明的纳豆脱味技术,让纳豆变身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食。同时,团队还针对不同慢病人群,配伍药食同源中药,开发了具有降血脂和护肝作用的保健食品、清心除烦功效的医院制剂及具有固钙、改善脱发和便秘作用的系列产品。

推动龙江“绿色食材+道地北药”融合发展,让人们吃出健康,是王伟明一直以来的追求。据她介绍,淡豆豉发酵技术已在中国中药集团率先推广,使古老的发酵工艺融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引领发酵类中药提质增效,助力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并获得2020年度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边变身纳豆,那边变身植物蛋白肉,一粒大豆在科研人员手中实现各种变身的同时,也将营养发挥到极致。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江连洲教授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完成的“大豆蛋白质结构解析与柔性化加工理论创新及应用”成果,率先解析出大豆油脂体蛋白质分子结构,为实现大豆蛋白质绿色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团队将成果转化为植物蛋白肉,可以有效减少胆固醇摄入,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几率。这项成果在国内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并获得2020年度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科技创新 护卫健康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北方人群健康第一杀手。“为了形成治疗与预防并重的特色治疗方案,我们开展了‘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新机制及药物研发’项目研究。”从事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近40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告诉记者。该项目首创研发降血脂新药大黄素衍生物,具有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少、 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等优点,现已申报国家专利并成功转化给企业。该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困扰。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孙长颢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对15000城市居民的调查和动态观察,揭示了肥胖、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营养素谱和代谢指纹谱图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针对我国社区居民的肥胖、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和营养干预技术,为其精准营养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获得了2020年度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孙长颢表示,下一步要积极转化成果,护卫龙江人民健康。

高效减排 改善环境

天蓝、水清是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朴素追求。科技创新,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李争起教授围绕节能减排需求进行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完成的“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成果,发明了W火焰锅炉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用于新建和改造采用国外不同技术流派的600MW、300MW等级机组锅炉共计24台。改造后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降低了42.4%~53.7%,锅炉效率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这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李争起说:“通过对这项发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运行参数的优化整合,下一步将在高效燃烧、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实现更低氮氧化物排放,使大型燃煤电站锅炉能够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多年从事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研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邢德峰教授,则带领团队针对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能耗高和能源回收率低问题,提出了基于电子流流向调控的污水梯级能源回收技术,突破了污染物能源回收过程中存在的生态和代谢限制,为推动污水高效处理与能源回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水中污染物定向转化与梯级能源回收技术与机制”成果获得2020年度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项目在研发和成果申报过程中得到了省科技厅和生态环境厅大力支持。”邢德峰感激地说:“下一步将在基础理论突破基础上,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更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碳中和战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