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来电

□椰子

周末,我陪孙女去镇中心广场玩滑梯,也带着年迈的老父亲一起去散散步。

刚到目的地,手机就响了。我掏出来一看,是一个陌生号码。会是谁呢?稍犹豫后,我接起了电话,奇怪的是,对方没有马上说话。难道是打错了?可我分明听到了电话那头的呼吸声。

“您好,请问是哪一位?”我追问。一个怯怯的、略带哽咽的声音从听筒那边传来:“老师——”声音很熟悉,应该是我教过的学生,我迅速地回想,试图辨别声音的主人。

“你是——”未等我反应过来,电话那头就问:“老师,没听出来吧?您是不是把我忘了?”

我无奈,只好说:“老师记性不好啦,快别和我捉迷藏了!”对方笑着说:“老师,我是张春雨。看来您真的把我忘了!”

“是张春雨啊,老师怎么会忘了你呢?找我有什么事?”我有些不好意思,忙问道。

“老师,没什么事,给您打个电话,就是想听听您的声音!”

一个我很多年前曾经教过的学生,突然给我打来电话,就是为了要听听我的声音。我一时愕然、语塞,继而生出满满的感动。

说起张春雨这孩子,我曾当过她们班一年半的班主任。她家庭条件不好,黑黑瘦瘦,身材单薄,让人心生爱怜;她有着男孩子一样的调皮性格,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为此我没少批评她,有时候气急了,我还会狠狠地批评她。对我的严格要求,最初她并不理解,还常常跟我闹别扭。

后来,我发现她聪明伶俐,作文写得很好,便让她当语文科代表,并经常把她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全班学生听。每到这时,张春雨便喜滋滋地望着我。我“趁热打铁”找她谈话,告诉她我把她当作重点培养对象,要开发她的潜能,帮她顺利地考上重点高中,以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有更大的发展。她点点头,表示虚心接受。这样一来二去,她不再耍小性子了,也知道刻苦用功了,成绩一直保持班里前三名。

张春雨升入初三,尽管我不再教她,也会时时关注她的近况,关注她每次月考的作文,有时还会把她的作文润色投给报社。她的作文《贫穷也很美丽》在地方晚报上发表了,当我把样报递到她手里,她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只一个劲儿地向我鞠躬,迭声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老师再见,有时间我去看你!”张春雨在电话另一头的话别,打断了我的回忆。

“好!”挂断了电话,我迟迟无法回神。这不全是因为学生的一个电话给我的感动,我想得更多的是身为人师的一种骄傲。“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声音”,这是学生从心底对老师发出的最真诚的赞美。这种赞美,是身为人师最有力量的职业信仰。

留学俄罗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并至今对我事业产生影响的,是我的恩师——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戏剧与舞蹈学院院长,著名钢琴教育家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谢苗诺夫娜教授。

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优雅的举止,耐心地讲解,认真地示范演奏。对于语言不太好的外国学生,老师往往会放慢语速,直到学生能够明白为止。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帮助学生选择适宜难度的曲目,会在我们熟练掌握曲目之后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小到情绪,大到整体画面塑造。她常说:“钢琴演奏是‘用心灵去歌唱’的表演艺术,你的内心美,你的音乐才美!”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每当我即将“怒发冲冠”之时,都会想起老师的这句话。的确,美妙的音乐源自一颗“善良而宽厚”的美好心灵。

记得当年留学时,习惯了国内的教学方式,刚接触老师的课的确有点懵,老师对我的演奏开始是不说什么的,而是把问题留给我,让我来分析自己的演奏。这个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后,我逐渐认识到,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构思演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深受中国师生的喜爱,近几年来,老师每年都会受邀来中国进行讲学,我曾有幸以翻译助教的身份随行,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次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留给老师调整时差的时间很少。为了让更多学生来听老师的课,近距离感受俄派教学的魅力,主办方要求我在每节课还剩五分钟的时候提醒老师。每当这时,老师总会无奈地看着我,说请再给她一些时间。原先安排的课程在晚上八点左右结束,因为老师希望学生多学一些,那天的课讲到了晚上近十点。

其实那天老师要在两个城市之间奔波,有两场大师班讲学,老师只能在来回的车上短暂休息,只要开始讲课,老师就会立刻打起精神,认真授课。最后一位学生弹奏了一首难度较大的俄罗斯作品,他要在欢迎一位俄罗斯重要领导人的文艺展演上独奏这首作品。老师知道时间已经不早了,便要我和主办方商量,是否可以请在座的家长和学生先回家,她想请最后这位学生留下来再多讲一会,因为乐曲的音乐层次丰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各类艺术节或比赛,规模庞大,评委是来自各国有名的音乐家和教授,老师会鼓励在俄中国留学生参赛,勇敢走上舞台。近年来在老师的积极推动下,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届以中文“丝绸之路”命名的大型音乐类赛事,老师会以学校的名义邀请国内院校的老师前来担任评委,会鼓励师生们推荐国内优秀学生前来参赛,老师更会为选手们进行赛前指导。这使得前来参赛的选手们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次良好的交流学习机会。

阿芙兰姆科娃教授被她的中国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俄罗斯妈妈”。在比赛或考试前,老师除了一遍遍听我们的曲目,帮我们修改细节,还会让我们把上台的服装和鞋子穿给她看,她会体贴地告诉我们合不合适,帮我们检查衣服上的纽扣牢不牢固,有没有多出来的线头。不论老师的工作有多么繁忙,工作到多晚,她一定会在比赛或考试的前一天带我们走一遍台,指出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果走台结束晚了,老师还会开车挨个儿把我们送回家。上台前老师会把她的办公室让出来给我们练琴,并且准备一些小零食和热茶,还会搂住我们的肩膀,柔声告诉我们“不要紧张,你很棒”。她还会骄傲地把我们介绍给她的音乐家朋友们,让我们弹琴给他们听。如果有作曲家朋友在场,她还会拉过我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学生,弹过你的那首作品,弹得可好了。”我们对老师的爱绝不仅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因为老师用心爱着她的每一位学生,像妈妈一样。

2020年11月26日,我们亲爱的“俄罗斯妈妈”不幸离世。阿芙兰姆科娃教授的离世,让她的学生们感到无比难过!正如学校官网所说:“她的早逝,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她是我们痛失的天使,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我们将永远铭记她——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谢苗诺夫娜!”大家纷纷以各种形式发文悼念,这些悼念的文字中除了感谢老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倾囊相授,更多的还有怀念老师在生活中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那段真挚的友谊将永远留在大家心中。

(作者孙艺辉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徐静雅为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