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民健身新趋势新特点

发挥体育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赵竹帛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任务分工、出台配套文件,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当前,一些发达城市不约而同选择以体育为突破口进行城市创新、重塑和改革升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位次和影响力,宣示城市的崛起和融入国际社会已成为普遍共识和发展潮流。

哈尔滨市提出创建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名城,这为推动哈尔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哈尔滨应提高对体育功能作用的认识,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合力的机制和氛围,统筹推进体育名城建设,充分挖掘体育赛事流量效应、引爆效应、聚集效应、乘数效应,焕新城市“骨血”。

笔者结合调研走访,对发挥体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行如下思考。

发挥申办赛事牵动作用

一直以来,哈尔滨市体育设施在全国处于严重落后状态,总量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与国家要求相差很远,无法满足城市功能和市民健身需求。虽然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体育设施,但与城市发展远远不相适应,与全国大中城市发展相差甚远,已成为制约哈尔滨市体育发展的主要症结。哈尔滨市的发展要立足市情,大力发展冰雪项目,加快建设冰雪场馆设施。

首先,我们要学习一些南方城市“以赛促建”和“以建促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申办国际顶级单项、综合赛事,如冬奥会、冬青奥会、亚冬会、冬运会及单项冰雪赛事等,以赛事带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改造,尽快补齐短板。

其次,我们可以将政府体育用地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同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馆,以有效运营引导规划建设的理念,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布局合理、契合城市特质的体育场馆。发挥体育场馆规划建设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与区域化城市规划布局有机衔接,统筹布局商业综合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体育与购物、餐饮、娱乐、生活需求的高度融合。

加大赛事扶持力度

目前,哈尔滨市举办的高等级赛事不多,整体影响力不够。尤其是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未被充分开发,冰雪赛事多数属于B级以下赛事,其中还有很多是青少年比赛和非奥项目比赛,国际顶级冰雪赛事和影响力大的冰雪赛事较少,彰显哈尔滨文化特色的标志性赛事尚未成型,赛事文化的形成还需时日。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可以考虑提高重大赛事资金扶持额度,简化重大赛事活动引导资金申报审批流程,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社会积极性,引进组织有规模、有影响力、产业带动大的赛事落户哈尔滨。

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探索建立重大赛事活动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介入,构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资金支持体系。经过久久为功,形成有冰雪国际品牌IP赛事、职业联赛分站赛(常规赛、积分赛)、自主品牌赛事、地域特色赛事等,大中小赛事相结合,较为完备、连绵不断的赛事规模结构体系。如,申办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会,重点关注全国冬季运动会、亚洲冬季青年运动会、亚洲冬季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世界冬季奥运会等综合性赛事。跟踪欧美主流冰雪运动项目,主动关注高等级观赏性的欧美冰球职业联赛,引进常规赛、分站赛,把冰球发展作哈尔滨市打造冰雪赛事名城的持续动力,重塑冰城“金牌球市”形象。

努力打造“一区一县(市)一品”的赛事格局,促进区域冰雪赛事活动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挖掘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的本地精品(冰雪)体育赛事品牌,升级原有标志性品牌赛事,如滑雪马拉松、冬季铁人三项、冰盘中国杯、国际冰球邀请赛等有地域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提炼赛事品牌文化元素,注入哈尔滨文化基因,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参与。利用独特的冰雪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冰雪活动,不断丰富冰上龙舟、冰帆、冬泳、雪地足球、雪地汽车拉力赛等冰雪赛事活动。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目前,哈尔滨市体育场馆运营和赛事运营理念和方式较国内其他城市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政府部门建设、运营、管理大型体育场馆,政府部门为主导申办、组织、运营赛事活动的阶段。近年来,虽然社会力量和团体参与赛事活动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没有形成主力,也没有形成专业赛事运营公司,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如何从”靠市长“转向“靠市场”?首先,我们要充分挖掘市属国有企业潜力,或组建、成立本地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体育产业运营公司,其次,要加强与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公司合作,培育本土冰雪赛事专业运营机构。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冰雪赛事运营机构,建立冰雪赛事运营管理体系。此外,我们还需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馆和室外健身设施,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公共体育场馆模式,鼓励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提高运营效率。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搭建多元化、专业化的混合制运营平台等手段,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赛事和场馆运营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双轮驱动

哈尔滨体育产业初步破题,形成了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驱动,带动赛事本体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发展,牵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经济”等体系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产业融合的外溢效应。

成都市的“体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见贤思齐,我们也需要加快完善出台配套政策,引导扶持壮大哈尔滨市“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此外,我们也需要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冰雪体育、足球、篮球、乒乓球、电子竞技等社会普及度高、群众参与性强、市场增长快的运动项目,以智慧赛事牵动体育人才、体育科技,构建体育产业新业态。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大专业化和商业化的赛事流量效应,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冰雪体育、清凉体育竞赛表演业体系,努力提供“体育+”行业融合服务供给,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冰雪竞赛表演业聚集地,延伸“体育+”消费产业链,推动“体育+”向纵深发展。

以打造国际(冰雪)体育赛事之都为契机,哈尔滨将完美呈现出大气磅礴、中西合璧的城市气度。

(作者系哈尔滨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