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时间最长 届次最多的音乐节庆

哈尔滨之夏:放歌一甲子 欢乐音乐城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演出大型交响合唱《奔腾吧!松花江》。

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现场。本报资料片

1964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本报资料片

开幕式上演出《乌苏里船歌》男声四重唱。

开幕式上演出《太阳岛上》女声三重唱。

开幕式上演出新民乐《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金钢

9月15日,第35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华彩启幕。音乐之城哈尔滨再次迎来城市的节庆、人民的节日。在今年首次推出的音乐季里,专业演出与业余演出、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室内演出与广场演出、文化活动与经贸旅游活动,既各展魅力,又相得益彰。歌如海,人如潮。市民、游客,尤其是爱乐者各得其所。一个国家级文化品牌展示出愈发旺盛的生命力。

60年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成长之路。这个中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节庆,经过不懈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节模式,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建设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

软硬件加持

由音乐月到国家级音乐艺术盛会

一个在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音乐节庆,如何一步步惊艳业内,进而出圈,成为全社会津津乐道的文化品牌?溯时间之河而上,我们发现,哈夏音乐会诞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精神享受的孜孜以求播下了一颗神奇的种子。一路走来,哈夏音乐会在政府的主导下日益成长。

让我们回望哈夏的诞生。1958年,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来哈尔滨视察工作,观看了一组哈尔滨市业余文艺汇演,并给予较高评价。这种来自国家层面的肯定让城市决策者重新认识了自身的资源。随后,经哈尔滨市上层领导大胆构想,加之群众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促进,决定于1958年8月1日至30日在哈尔滨市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月。本次哈夏活动月共演出了3台歌剧、1台音乐舞蹈节目。这也成为今天“哈夏”的雏形。哈夏活动月连续3年举办,积累了办节的经验。在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黑龙江省音协、哈尔滨市音协的促进下,第一届“哈夏”音乐会于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拉开帷幕,成为全市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本届音乐会历时11天,共举办了8台、10场音乐会,700余名演员参演,观众达2万余人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经过政府争取沟通,第23届哈夏首次由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联合举办,于1996年7月18日在黑龙江省国际博览中心剧场拉开帷幕。由此,哈夏成为一个国家级的音乐艺术盛会,正式被命名为“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本届哈夏比赛和演出共进行了20台52场,参赛参演人员近4000人。

第23届哈夏举办期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在哈表示:“举办哈夏音乐会是哈尔滨市政府具有长远文化发展战略眼光的一项举措。此次文化部与哈尔滨市政府合办哈夏,并把全国声乐比赛和全国歌剧观摩纳入哈夏,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哈夏音乐会水平,扩大其规模和影响,使哈尔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重点城市。”可以说,这是哈夏音乐会的一次华丽转身,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正是有了政府的积极主导,哈夏活动内容跃升一个档次,全国声乐比赛和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成为本届哈夏音乐会中最吸引观众的演出。

第32届哈夏音乐会2014年举行。国际级弦乐比赛首次落户哈市:经文化部批准,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列入哈夏音乐会重要赛事。评委与选手的水平与层次得到国际国内专业人士的充分认可。比赛创办人勋菲尔德女士以93岁高龄亲临哈尔滨。这些对外音乐文化交流提升了哈夏国际化程度。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兰峰告诉记者,今年,哈尔滨市提出了“超长音乐季”的理念,首次将“哈夏”音乐会拓展为音乐季,演出时段从7月持续至11月,增加了新看点,展现了新亮点,形成了新热点,实现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相结合、室内演出与广场演出相结合、文化活动与经贸旅游相结合。这成为政府主导下哈夏的又一个创新。

采访中,业内外诸多人士表示,历届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都在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实事。经政府积极申报,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于2010年授予哈尔滨“音乐之城”荣誉称号,肯定了哈尔滨市深厚的群众音乐文化基础。近年来,爱乐人士和游客翘首以盼的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老会堂音乐厅、索菲亚音乐厅纷纷对外开放。2016年,哈尔滨音乐学院创办,逐渐成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国家高水平音乐人才培养的基地。

今年对外开放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为音乐之城建设添了助力,也让哈夏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该馆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基本陈列依托哈尔滨百年音乐历史,共设《黑土地历史音乐文化》《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诞生》《城市音乐的百年瞬间》等15个展区。展出的千余件展品包含乐器、配件、物品、纪念品等。该馆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解说词、音乐摘录、音频导览等互动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参观者提供更多倾听音乐、掌握音乐知识、了解音乐历史的机会。沉浸式的音乐体验让观众乐在其中。

这些软硬件加持,让哈夏魅力倍增。

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大批音乐人才从哈尔滨走向全国

在哈尔滨,城市的上空涌动着音乐元素,城市的血脉滋养着音乐人才。而哈夏,恰如一个“魔法师”,为冰城不拘一格降人才。

据了解,1912年,俄侨的大中小学陆续在哈尔滨开办,其中有规模的音乐学校有五六所。1921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在南岗大直街哈尔滨商务学堂内成立。1925年、1927年、1929年,哈尔滨分别成立了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哈尔滨音乐训练班以及哈尔滨音乐学校,形成了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

哈尔滨拥有第一所芭蕾舞学校,也是芭蕾艺术通往中国的门户,芭蕾艺术通过哈尔滨流向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都曾在哈尔滨的马迭尔旅馆剧场、亚细亚电影院、商务俱乐部等舞台上大放异彩。如今,芭蕾艺术薪火相传,作为国内第13支芭蕾舞团,哈尔滨芭蕾舞团再次用其积淀百年的文化底蕴向世界敞开胸怀,承接传统打造出历久弥新独具艺术气质的城市名片。专门为第35届哈夏创作的芭蕾舞剧《假如阳光不曾照耀我》,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2016年,哈尔滨音乐学院创办。这是黑龙江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是全国独立设置的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之一,是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学院学科专业齐备、师资力量雄厚,逐渐成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国家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

拥有丰富经验的导师们倾囊相授,一代又一代传承着音乐梦想的人才走上前台。傅庚辰、李双江、金铁霖、郭颂、范圣宽、刘锡津、田玉斌、许镜清、王钧时、滕矢初、陈红、尤泓斐、李健等大批音乐人才,从哈尔滨走向全国。《我爱你塞北的雪》、《太阳岛上》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是从这里传出而蜚声国内外。

在哈夏音乐会的带动下,音乐之城哈尔滨发现和培养本地音乐人才,一大批音乐精英又将广大群众对音乐的热爱推向了更高水平。一大批歌唱家、演奏家,与哈夏一起成长,让哈夏更夺目。

城市的节庆 人民的节日

市民成为哈夏的主角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良好音乐传统的城市。这几乎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因为哈夏,城市的文化基因更加强大。因为哈夏,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明显增强。这些为音乐之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近日,10支优秀合唱团队在防洪胜利纪念塔广场激情高歌,松花江畔洋溢着满满正能量。这是第十三届哈尔滨合唱艺术歌会颁奖仪式及“十佳团队”展演活动中的场景。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刘静宇告诉记者,此次合唱活动中,诸多优秀合唱团踊跃参与。其中,由青年教师构成的道里区教工合唱团、继红小学教师合唱团作为教师合唱队伍,首次参与到合唱艺术歌会,为活动增添了亮点。

象这种群众音乐活动,在哈尔滨不胜枚举。全市有100多支合唱团,城市各个角落飘扬的歌声成为常态。

每到盛夏,哈尔滨组织开展不同年龄段的系列广场演出活动,全市近千场演出,观众达百万人次。在哈夏的带动下,哈尔滨市的群众音乐演出活动形成了“四季常态化演出”的新模式。春暖花开时节,开展丁香节、好歌大家唱等文化活动;秋高气爽时节,开展迎国庆文化演出、东北三省省会城市优秀节目交流展演、全市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在雪花飞舞的冬季,开展“冰天雪地”暨“冰晶雪舞欢乐季”文化系列活动、全市秧歌大赛等文化活动。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琵琶玉珠落盘,古筝高山流水。近三年来,哈尔滨累计发动演出团队千余支,演出节目2万余个,年均演出近4000场。

采访中,有市民回忆,2014年8月,第32届哈夏闭幕式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盛况空前,数万名市民和游人冒雨现场观看。由此管窥,群众对音乐的热爱风雨无阻,他们真正成为了哈夏的主角。

今日的松花江畔凉风习习,不时有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响起。这些动人的曲调,或是中老年乐团的演出,或是年轻人的轻哼弹唱。特色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公园绿地音乐表演,已然成为“音乐之城”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理念也贯彻在本届哈夏。2021年,组委会突出了 ‘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将群众文化活动列为哈夏音乐会重要板块,陆续开展合唱歌会、音乐嘉年华广场演出、公园绿地音乐表演、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等系列主题活动和近千台文艺演出,真正打造‘城市的节庆,人民的节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大伟告诉记者。

用无形的手

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哈夏逐渐试水市场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开始探索演奏哈夏另一种动听的“旋律”。

1996年,第23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第一次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引入,采取买断广告宣传、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减轻政府负担。社会筹资总额252.6万元,门票收入90多万元,约占经费总支出的70%。这次突破为哈夏市场化开了个好头。

哈夏的成长,带动了哈尔滨文化市场的发展。渐渐地,企业的参与热情增强,观众也逐渐愿意购票观看演出,要票的现象减少了。

徐鹤东,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原董事长。退休前常年在文化战线工作的他,见证了哈夏的市场化历程。徐鹤东回忆,票务的市场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观众买票,二是企业包场。哈尔滨大剧院建成后,由于企业赞助,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承办的哈夏演出票房有所提升。总而言之,该集团承办的哈夏演出平均上座率在50%左右,个别演出上座率接近80%。由于哈夏的魅力和市场潜力,吸引来赞助者和消费者,反过来又促进文化市场更好发展。此外,惠民票也降低了欣赏艺术的经济门槛。

冠名赞助是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据介绍,从1996年的哈夏开始,出现哈夏框架内各种活动的总冠名。一些关注城市文化发展的本地企业,如宝宇、哈啤、雪花、保利等对一些活动冠名,投入了资金。还有企业以自身产品或购买实物形式赞助哈夏。哈飞曾捐赠赛豹汽车,作为哈夏活动用车。

1998年,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8月6日哈夏音乐会迎宾入城式上中央大街铺设的1380米红地毯,是世界上铺设的最长地毯。据全程参与其中的徐鹤东回忆,活动中由企业赞助的钱甚至超过政府的经费。

2010年哈夏期间,千台钢琴在防洪胜利纪念塔广场同时演奏,一时成为新闻热点。由相关企业组织厂商、经销商组织1001架钢琴,卧式、立式均有,教师、学员齐奏,场面既震撼,又浪漫,让哈尔滨在松花江边奏响高光时刻。现场还拍卖钢琴,场面火爆。哈尔滨交响乐团团长曲波告诉记者,当年在千人钢琴演出中,自己现场以1.9万元购得一架国产三角钢琴,而市场价当时则需要5万元。

市场化提升了哈夏影响力,是哈尔滨市文化市场活力的重要体现,也助推音乐之城申报成功。这些都证明市场在哈尔滨市音乐文化资源配置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强。

市场化助推国际化。祖宾·梅塔是印度籍世界著名指挥家,一般指挥国家层面乐团的演出,很少指挥城市交响乐团。由于哈夏品牌的魅力,祖宾·梅塔曾来哈指挥哈响演出。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全程负责邀请、演出等业务,取得圆满成功。此外,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还成功邀请国外团体参加哈夏,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等都曾受邀来哈。通过这些历练,承办单位逐渐积累起市场运作的经验。

踏歌而行,华彩不绝。如今,“哈夏”音乐会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广州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中国三大音乐节。在新时代,这个中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节庆将演奏出更加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