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要素融合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杜爱萍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与党中央一直以来围绕“三农”问题系列重大制度安排共同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是党的“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建立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政策措施为抓手,“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动龙江乡村振兴建设行动,畅通城乡经济社会循环,补短板、强弱项,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庆祝建党百年的强大思想伟力和精神力量,加快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绚丽篇章。

深化改革农业农村机制体制,为乡村振兴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体制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根本障碍,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使农村和农民收入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市民,是影响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我省进入计划经济较早但退出较晚,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发展的问题突出,这种体制固化的藩篱,使得现代化大农业释放出的产业发展要素单向流入城市;区域空间大,人口密度小,乡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突出,使得生产生活成本较高;县域经济承载功能不强,小城镇发展规模小,乡村散落等,更加难以集聚产业和要素资源。因此,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中承包土地、宅基地和财产性收益分配等进行政策性研究与探索,以留住产业发展要素和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助力振兴乡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农村改革,并实现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工作领域寻求突破,构建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全面升级,为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发展破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以加快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与后劲,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由地尽其用向扩权赋能的转化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稳妥推进土地要素使用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增强农村居民在土地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增加土地资源再配置形成的经济收益的获取权。一是落实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深入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资源流向农村创造条件。二是稳步推行限定范围内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解决社保基金积累不足和土地利用效率过低的问题。严格按照国家规划和计划,对于符合规定要求的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建设性用地,要采取市场交易方式确定价格。三是由县及县以上政府统一制定城乡发展和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依法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完善金融政策和农业农村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完善农业农村支持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农村资本边际收益能力和水平,才有可能削弱农村资本外流和增强吸引城镇资本流入。一是建立财政支出优先农业农村保障政策,在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大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支持制度方式、提升支农政策效能,加快农业强省建设,进而提高农业产业的资本收益率。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功能,补齐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不足的短板,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强化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规范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推进农村金融创新,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农村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完善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是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电商、畜牧业等发展金融产品供给的保障,是规范金融服务和降低金融风险、保证资本收益的前提。

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以“头雁”行动推动农村双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一是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人才对自己事业和居住地等的选择往往遵循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需要建立引导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和打造人才流动的需求条件与发展环境。二是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留住人”和“吸引人”。留住那些掌握农业种植、渔业养殖、森林保护的农业或林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 促使乡村人才队伍的稳定。同时,吸引和支持城市的人才特别是爱农村、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选择流向农村, 实现良好的双向流动局面。三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不断缩小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发展平台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的差距。四是实施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与专项评价。积极落实好中央关于“三农”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解放思想,制定适合边疆农业大省区位和发展特殊性的“关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实施乡村振兴“头雁”行动。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