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张 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植根中国大地、吸吮中华文化精华,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优秀制度。这一先进制度所彰显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劲生命力,必然具有其产生、发展与完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

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根本行不通。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更迫切需要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中国历史的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特禀赋深度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说,这一制度内蕴的民族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最具价值的软实力,是在世界各种制度剧烈动荡、各类文化交融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承发展革命斗争中的制度经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党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正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深化认识,使我们党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体系和先进制度,不断推动历史发展,改变中国社会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定型。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坚持实事求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制度目标是制度运行的价值旨归,也决定着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建设方向。始终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优势。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自从党的一大确立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高纲领、二大确立“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最低纲领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制定一个又一个具有历史阶段性特点的最低纲领并相继实现。从推翻“三座大山”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提出“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是在这些不断胜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理想与制度现实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制度优势在制度体系的渐进完善中逐步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制度理念是制度本身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造主体、权力主体、利益主体、评价主体和监督主体。“中国之制”的根本优势在于它是“人民之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核心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保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这就为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奠定了社会制度基础。人民性与公正性在人民根本利益与意志的真正实现中获得统一,这种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逻辑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制度的保障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得以“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为清晰地勾勒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制度优势书写抗疫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抗疫奇迹,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完全具备应对好和处理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