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印章。
学生们缅怀烈士,瞻仰烈士纪念碑。
□赵国春
发现31枚公章
在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之前,来自山东黄河三角洲的农建二师8300多名指战员开进北大荒,成为第一支成建制开进北大荒的部队。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命令步兵九十七师部队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移防山东生产待命,从事农业建设。1954年党中央、国务院指令,农建二师的官兵,集体移垦北大荒。先后以团为单位创建了三个机械化国营农场,这就是今天的二九O农场、二九一农场和铁力农场。
这支英雄的部队,曾经驰骋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之中,冲破孟良崮、济南战役的硝烟,使顽敌闻风丧胆。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凯歌,他们成为驻守济南市的城防卫戍警备部队。1951年济南警备部队改番号步兵九十七师部队,班师山东半岛国防前线。
2004年夏天,我们到二九一农场为北大荒博物馆征集展品,在没有丝毫线索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老干部科,在座谈会上我们得知农场原来保留了一套二九一团的部队公章。我们从《二九一农场志》上,发现了几枚公章的照片,可史志办的人也不知这套公章的下落。现任的办公室主任和档案管理人员,没见过这套公章。已经退休的上届档案员,说也没见过。她又推荐她前届的档案员,终于在档案室一个好久不用的柜子抽屉里,找到了沉睡半个多世纪的这31枚部队公章,这些公章全是用山东的梨木人工刻制。二九一团所有的部队公章,一枚不少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获至宝。
这31枚公章,有5枚6厘米见方,高3.5厘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一营营部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二营营部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三营营部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政治处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后方勤务处印”。有5枚宽2.7厘米,长5厘米,高4厘米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司令部军务股”“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司令部军训股”“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政治处保卫股”“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司令部侦察股”“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后方勤务处财务股”。其它20枚的是长10厘米,宽2.4厘米,高4厘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某某连”,全是繁体字,公章四角倒棱,分布在四角字的笔画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还有1枚直径4.2厘米的圆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六团供应站营业用章”。
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这31枚部队公章里,有1枚公章记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一营机炮连连部”……
部队刚来到北大荒,团部驻扎在密山县城东、穆棱河畔的知一镇,为了建场筹集木材。老乡听说部队要创办农场,都积极地向他们提供线索。团长宋光和副政委张积文听老乡反映,向东去不远的虎林县境内的完达山上有日本关东军当年砍伐尚未运走的木材。二九一团以一营机炮连为主,组成一支三百多人的运木大队。战士们来到虎林县境内的二道山头,用树干、树枝、羊草搭起了简易工棚,在山坡下的小清河打捞早年日本鬼子扔下的困山材。另一队战士则赶着马车,将打捞上来的原木运回驻地加工。一天一宿运一趟,全程60公里,每天四点钟摸黑出车,冒着严寒,赶到大岗。吃饭喂马后又继续行进,赶到二道山头,太阳早已下山了,装上木材又重新返回。战士们身上虽然穿着棉袄、皮大氅,但因长途赶车,早被刺骨寒风打透了,好多战士的脸、鼻子、耳朵都冻烂了。这一冬,他们打捞出两千五百多立方米木材。
快过新年了,运木大队的干部战士,接到了团党委口头传来的慰问,同志们都特别兴奋,因为他们要在北大荒欢度第一个新年。
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1954年12月28日,二道山头到处洋溢着歌声、笑声。这天,任务完成得也格外轻松,太阳就要落山的时候,几十辆爬犁就全部装满了木头。在收工的路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过年了——”远山深处传来了回声:“过年了——过年了——”人们觉得好玩,大家便一起呼喊,回声把大家逗得笑个不停。炊事员陈洪常,晚上把大米查子饭煮得特别烂,并把仅有的一条带鱼也洗了,炖了一锅汤,一百多人喝着刚能嗅出一点腥味的鱼汤,美美地吃了顿晚饭。
然而,不幸的事件发生了。晚上8点钟,一座工棚失火了。当时,劳累已极的战士们已进入梦乡,惟独战士陈福昌坐在火炉旁烤着鞋里的乌拉草,他太困乏了,但为了第二天野外作业,他不得不把湿漉漉的乌拉草烤干。一不小心,炉火将草烤着,火苗腾空而起,一下子蹿到低矮的棚顶。紧接着烧着了在棚内用树枝、树条搭成的床铺。霎时,整个工棚和另一个相邻的工棚变成了火海,火势十分凶猛,又无救火工具和水源,两间工棚都被浓烟和烈焰所笼罩。在梦中被浓烟呛醒的战士,奋力扑打着烈火,他们想把活的希望留给别人。有的连门都摸不着了,有的可能根本就没醒过来。机炮班班长、24岁的共产党员张继通,是位来自山东省高青县的小伙子。他当时已经从烈火中冲了出来,这时他猛然想起工棚里还有不少枪支,如不抢出来,烧响的子弹会威胁他人的安全。他大喊着又冲进了工棚。当人们在失火现场找到他的遗体时,他的怀里还紧紧地抱着五支钢枪。张继通本来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领导多次劝他下山休息,但他仍坚持留在山上,顽强地工作着。
机炮连副班长赵洪福,从火里钻出来后,在雪地里寻找不到救火工具,只听他大喊一声:“拿脸盆——救火!”又重新冲进火海,外面的战士呼唤着他的名字:“小赵,赵洪福……”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一双双焦灼的眼睛再也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当熟睡的董树檀被烈火烤醒后,他来不及穿衣服,使劲拍打着身边还在酣睡的战友:“快起来,着火了!”当他准备跳出一米多高的门口时,忽然感到脚下被绊了一下,他顾不上火烤的疼痛,抱起倒在地上的战友,钻出了熊熊大火……
火势越来越猛。
看到工棚内被火光吞噬的战友们,外面的战士眼睛都红了。此时,连长韩瑞华头脑异常冷静,多进去一个战士,就等于多失去一个同志,他大声地喊着:“谁也不准进去,这是命令!”
唱不完的英雄赞歌
在这场大火中,既无水源,又没有防火工具,虽然两个工棚里的72名战士中大部分人脱险,可还有赵太和等23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陈守仁和马克明牺牲前一天还在密山县驻扎地,当听说团党委准备调骨干人员支援二道山的消息后,主动找领导报名。结果当天晚上到二道山后就在这场烈火中殉难。
在家排行最小的董兴池,那年才24岁。他父亲50岁得子,特别疼爱他,他也很孝顺,经常给老人写信。白天他还抽空儿写了一封不让老人挂念的信,没想到老人接到这封字少情深的信竟是儿子的绝笔。
其实每位战士都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写的;每个人都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英雄赞歌,因为普通之中蕴涵着伟大。
1955年1月3日,农建二师党委和虎林县政府召开了五百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黑龙江省军区批准殉难的同志为烈士。据老人讲,当时的会场一片哭声。会后,将二十三烈士安葬在虎林城北“开国纪念林”烈士陵园。农场无论是建场大会、开荒动员,还是年节期间,农场领导总是反复强调:“牢记二十三烈士遗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要尽快建好农场,让烈士含笑九泉。”
1995年9月,二九一农场在建场40周年时,战友们流着泪,排着队,将烈士的骨灰和墓碑从虎林迁回农场,建立了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二十三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纪念碑坐落在场部福山林木掩映的鲜花丛中,正面是八个雄健、隽永的大字:“二十三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