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赞歌

《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田(1959~2009)》 壁毯 于美成

□陈晓媛

1959年9月在松嫩平原上,一股黑色的油流喷射而出,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自国庆的名字,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多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更是一个传奇。

于美成等人创作的大型壁毯作品《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田(1959~2009)》,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这一传奇,并于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

这是一幅大尺度的壁毯作品,长400厘米,宽255厘米的画幅采用了纵向的纪念碑似的构图,三段场景描绘了“昨天——今天——明天”不同历史时期大庆石油工人的劳动工作场面。分段式构图在表现宏大题材、广阔场景时被经常使用,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浮雕与石碑、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北宋时期全景式的山水画等。画家于美成就成功借鉴了这一经典构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摆脱了焦点透视的束缚,强调了事件的延续与递进,充分表现了石油工人的奋斗历程。

于美成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届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在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时还兼顾艺术理论研究,担任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组负责人,完成国家课题“新时期城市雕塑、建筑壁画与其空间环境的研究”,论文《刀耕不辍,追求不止》获首届全国美术学(论文)奖。

壁毯最下端的芦苇与蒿草,是对大庆初开发时盐碱滩涂真实环境的写照。第一代石油人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勇气与决心,筚路蓝缕,克服种种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依靠人拉肩扛,掀起了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莽莽荒原上,干打垒崛地而起,井架高耸入云,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谱写了一曲建设社会主义的激越赞歌。“中国人使用‘洋油’ 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

中间部分围绕钻井平台展开:一辆辆井架车、锅炉车、压裂车穿梭往来;中段左侧钻机林立,右侧抽油机上下起伏;一动一静,既烘托出了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又和钻井工人的倾斜的动势形成对比,使画面构图和谐平衡。新一代石油工作者不断开发改进完善钻井工艺,塔架式数控抽油机、螺杆泵抽油机、钻井完井等多项新工艺、新技术被广泛使用。

画面最上方中间部分,太阳般的圆形图案独具象征意义。它不仅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不断创造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还表现了大庆精神的旗帜一直被高高擎起,并将继续发扬光大。太阳散发出来的光芒把三大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韵律的S曲线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与张力。2018年,大庆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0年,受“工业学大庆”的感召,于美成舍弃了城市生活,来到大庆油田展览馆从事展览陈列工作,并深入到钻井队、采油队、开发前线体验生活。10年的工作经历,使于美成对大庆这座英雄的城市怀有深深的热爱,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源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直是于美成艺术创作中魂牵梦绕的理想主题和精神家园,他创作了多幅讴歌大庆奋斗精神的画作:《打出新水平》(套色木刻,1971年)、《英雄的大庆工人》(年画,1972年)、《毛主席永远和大庆工人在一起》(与李延斌合作,油画,1972年)、《战天斗地》(中国画,1973年)、《毛主席、周总理接见铁人王进喜》(油画,1976年)等。

《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田(1959~2009)》更是集伟大的题材、宏富的想象、巧妙的构图、明艳的色彩于一幅画面,油田中常见情景的刻画更增强了厚重感与时代感。面对这红黄两色为主的大型壁毯,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大庆的昨天灿烂辉煌,大庆的今天生机勃勃,大庆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