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荒寻梦

刘德才版画作品简析

刘德才《春水吟》  套色木刻  92×132cm 2017年

刘德才《秋沐》 套色木刻 150×100cm 2011年

刘德才《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之三》 插图 47×36cm 2014年

□于承佑

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天生就是农民。他像农民一样热爱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像种子一样感受着这块土地的温情。

黑龙江是一个地大物博、文化多元的边疆省份。刘德才是幸运的,他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继承了北大荒版画技艺,更是北大荒版画精神的继承者。

刘德才创作的重点一直是放在表现当代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上面。这是他喜欢表现的题材。尽管表现这样的题材费时费力不讨好,也并非时髦。他还是执拗地去做。2004年创作的《屯东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一个屯子的角落,冬天里温暖的阳光下,落雪的苞米垛旁,几只小羊。在这件作品里他用散文般的语言,勾画出屯子安宁、恬静的气氛。刻制、设色也尽量保持与表现题材的统一,没有过多张扬刀法的变化。

刘德才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很深的情感,他每年用大量的时间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交往,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他创作了《成长季节》《北方三月》《秋沐》《秋和日暖》《絮絮秋语》等一系列表现农民题材的作品。《成长季节》(入选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里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前两个儿童,稚幼的脸上,带有些诙谐,似乎告诉人们他们成长季节里的故事。《北方三月》里的放羊老人慈祥坚定的眼神透出一种自信,透着憾人的力量感。手握羊鞭就像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将军一样。远处的高速路似乎成为人和羊群的陪衬。《秋和日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秋沐》(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两件作品同样表现放牛的人和牛,较《北方三月》在构图、设色、形象塑造上更成熟了,在版画语言的运用上也更加自如。《絮絮秋语》(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里宏大的秋天景象,农村女孩和羊群,构图的变化、黑白处理都很恰当,人物塑造饱满结实,语言朴实而统一。他用了十余年时间,探究版画的本体语言,力求艺术语言与精神表现完美统一。

刘德才在十几年的创作道路上,每年都把自己像牛一样地放逐到大自然中,去“饮山泉,啃青草”,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安放地。这种放逐使他得到了营养,使自己壮大起来。《硕秋》(入选第三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乡雪》(入选第四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北方·绒雪》(入选时代印记——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静水悠悠》等一系列表现牛和羊结合在一起的风景画就是证明。与北大荒前辈版画家的作品比较,他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多了一份细腻、柔情。淡淡的诗境,一点点乡愁,这也许是他的用心之处。

刘德才天性善良、真诚。对同道中人友善有加,对师长前辈更是崇敬爱戴。怀着景仰的心情,他创作了《拓荒者——版画大家晁楣先生》(获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这是肖像式的作品,也是晁楣先生的第一张肖像画作。我理解画家的创作初衷,是出于晁楣先生对他的影响和教诲,还有是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前辈的敬意。他在创作过程中几易草图,整个画面用了先生的《春醒》为背景,充分表达了晁楣先生与黑土地的亲情。深沉、凝重的人物表现,增加了画面的分量。

他画完的每一张版画稿就是一幅非常完美的作品。他同学见到他的画稿,建议他用这种形式创作独立的作品。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他就用这种形式画了插图《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获得金奖。这种创作手段延伸和扩展了他的表现,这种创作可能得到了证明并且被认可。

天道酬勤,他想成为一个好的画家,他一直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