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达斡尔族老屋。
百年达斡尔族老屋内的简单陈设。
□文/摄 贤哲
对嫩江市临江乡大石砬子村百年达斡尔族老屋的身世早有耳闻,也目睹过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可我更希望去见见那座老屋的“庐山真面目。”
初夏时节,正逢在那里的同学大平邀我们去做客,我要去参观老屋,他欣然担任导游。驾车向村西北角方向行驶,到处是披着金黄的庄稼和树木,而农舍则像白蓝相间的大同小异的成行或成排镶嵌在那平原上的宝石,在蓝天白云下,散发着田园诗般的唯美韵味。走近,才偶尔可见几人进出院落,也才偶有鸡犬相闻。我暗揣:这一片现代气息满满的小村民居中真的会有一座百岁达斡尔老屋吗?十分钟后,大平说:“到了。”定睛看,院门紧闭却并没锁,准确说这不是院子而是一片园子,绿油油的玉米林簇拥的是一座红瓦民居,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境较好人家的那种砖瓦房的样子,虽有岁月痕迹,却根本没看出有百岁之龄,有别于旁边房屋的就是它房顶铺的红瓦片和它的红砖墙,相邻房屋同位体现的是蓝色彩钢瓦和白色保温墙体。但是,这里确实就是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百年民居了。
据史料记载:这个村屯是达斡尔人浩通浅鄂嫩哈勒、塔文浅郭布勒哈勒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立,因远望村旁树林呈锯齿状分布而得名克伊尔门楞,是达斡尔语锯齿形屯子之意。村子原建于江边,因屡遭水患,方于清末整体迁移至现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大石砬子大队,曾属前进公社,现属临江乡,2010年省民政厅批准更名为大石砬子鄂温克——达斡尔少数民族村。鄂家祖上弟兄七人来此,是鄂宝林当时在莫力达瓦旗腾克任骁骑校的曾祖父建的这座房子。鄂家珍藏着满、汉两种文字的十六代家谱。家谱最后一次修订是在伪满时期。家谱记载,鄂家多次获清政府封赏,七世啄令阿、九世德寿、十世明保为佐领,八世惠庆、双庆,九世文忠、十一世惠祥为七品顶戴,八世双庆为骁骑校,十三世松寿更是正三品协领衔。
经代管人允许,我们小心翼翼地经过齐肩高的玉米林,再举步高不过尺宽不及米的房前水泥平台,终于走近达斡尔族佐领故居。房门旁挂的“黑河市文物保护单位大石村民居”牌子很醒目。房屋已经多次维修改造,红瓦房盖,上红砖下水泥的墙皮,以及常见的普通格子窗和铁皮门,虽然也留下岁月的明显印记,却看不出已有百岁,更不见达斡尔族特色。房前的四根粗壮柱脚,若不听同学大平解释,我们还以为是预防老屋倒塌而后支上的,谁料竟是当初建房时就有的“前出狼牙后出兽”松木回廊支柱,柱脚下还垫着从外地运来的青石,原来是典型的前廊后梢的满式建筑风格。房子虽已空多年,仍旧归私人所有。
老屋是明三暗五结构,从外看是三间大房,中间开门,现为铁皮门板,门上方有一扇上下开的与门框同宽的单格小窗户,门两边对称分别是对着中间厨房的两扇较窄的“马窗户”和对着两个起居室的四扇与“马窗户”同高却宽一格的左右开的大窗户,所有窗户镶玻璃而窗棂都是木质的。进了房门便发现实际是五小间:厨房东西墙北侧各向两边起居室辟有两间后隔(偏厦子)。屋内的紫红木质的刻着凹凸有致图案的炕墙、紫红木质窗棂、紫红雕花木门,紫红木质衣柜等保存完好。前屋改动较大,白底带花纹的地面砖、电灯、电线、电话线透露着现代气息,而后隔斑驳的土坯墙体,变色的柳编吊棚,还有很粗大的熏黑的松木横梁柱都是原创。最抢眼的是通向西屋紫红色的木质雕花屋门,正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木门四扇,上有同质门匾下有同质高门槛。门板中间部位是镂空雕花,我能辨识的是荷花,还有叫不准的既像菊花也类似葵花的图案。一律雕工精美,在当下也堪称艺术品。门匾上的“福禄寿喜”四字清晰可辨,四字中间刻的倒立蝙蝠,应是借谐音字,表达福来到的吉意。
观望和联想着沉淀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老屋及其它物件,我们都深深感到,这座已经罕见的堪称达斡尔族民俗博物馆的老屋,的确是弥足珍贵的幸存者,可历经漫漫岁月磨蚀,也难免逐渐衰老,所以,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是无法回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