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璋
最近,欣闻屈兴岐作品集《也是一种乡愁》《灵犀》《白骏马》《人间流水》入选“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颇感高兴。屈兴岐,1935年5月9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农村,1952年肄业于巴彦一中。17岁读高中一年级,时受有着浓厚文学情结的语文老师田林影响,对文学产生了终其一生视为生命般的热爱。同年,因家里所种田地遭受水灾,只能扔下课本去谋生,思谋着谋生同时还要有诗和远方,于是走进了小兴安岭莽莽森林。
1956年,热衷写作的共同爱好让我们在南岔十四林场小学相识、相知。随后,又相继来到当时的美溪林业局工作。一晃儿,已经65年了。1987年,我曾写过一篇屈兴岐的文章,刊登在《伊春日报》。
在我的印象中,他从容自信,平静洒脱。“别追赶影子,影子是追不上的。别厌恶影子,影子是赶不走的。有影子多好啊,那说明我们在阳光下。”
关注人类生存环境,是屈兴岐创作的主题。他从林区走出,他是大森林的儿子。他热爱人生、热爱文学、热爱大森林和大森林里的生灵。长篇小说《伐木人传》塑造的是千方百计为子孙留一片青山的创业者的形象,是国内较早描写这一主题的长篇之一。他的作品竭力反映人和自然,书写大森林,书写山里云彩山外雨,书写情,书写着美与善。
老友屈兴岐,17岁来到小兴安岭,他热爱大森林和大森林里的生灵。他顺应本心,淡然自在。22岁,得了肺结核,一口血呕在小兴安岭洁白的雪地上。“肠子不适,检查时盼着没病,那该多幸福。说有病,盼着能诊断为肠炎,那该多好。”30年后,又得了结肠癌躺在无影灯下手术台上,他倍感生命之可贵。术后,他伏案埋头比往昔更为勤奋,时常一夜三兴、一饭数辍。
“感激生我养我的这片广袤黑土与浩海森林”,大森林给了他创作灵感,他报大森林以深情。
他对大森林大原野大山大江滋养熏陶的东北方言独有情钟,他在《也是一种乡愁》前言中说,“回味整理东北方言俗语,加以阐释,也是一种乡愁。”“给有意研究的同道累积一些语料,给正有几多乡愁的朋友提供一份谈资,给东北这块热土上的年轻书写者捧出一份参照文字,给史学社会学风俗学留一些来自数百年生活的直接素材。”体现了屈兴岐的历史担当。
“林子里的人,十分珍爱红松种子与树苗,它们蕴含美好的希望。我以相同的心情记录细节。”屈兴岐将那些美的、心动的、见性的,展露事物本色的细节与心交融的景色,60几年的记录,原生态,现场感,呈现在《人间流水》中,分享给读者。《白骏马》《灵犀》中展现的众多乡野风俗及人物,读来让人亲切难忘。
“幸福啊,总是一条可望而不可及的地平线,你追它,它也往前走。”如今87岁高龄的他,仍笔耕不辍,思路清晰,文笔遒劲,显示出强健的文化生命力。
这样一位亲切、朴实、自然的作家朋友,和他散发着泥土芳香、饱含浓重乡情的作品,让我感动、让我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