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铭阳
“双减”政策落地后,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严格控制学校考试次数,是否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孩子会不会“放羊”?网络游戏趁虚而入怎么办?
近期,省教育厅进一步密切家校合作,针对广大家长关心的“双减”工作有关政策和问题,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结合实施我省中小学“百万家庭赋能”工程,举行了推进落实“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专题培训。
因材施教 更有助于孩子综合素质发展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一句流传于几代人之间的顺口溜,如今随着“双减”政策出台,这句话也将随之成为过去时。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其实,小学的排名和成绩对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相反,学生能否融入集体、能否学会交朋友、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专题培训中,我省教育系统专家教师刘静说道,减少考试次数,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全面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紧盯文化课。教育主阵地将回归校园,家庭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品德培养、人格的完善、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家长要发现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才更有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
“双减”落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而“双减”落地后,其底层逻辑就是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
家庭不再是考场,父母不再是考官,明确了自身角色,家长才能更好帮孩子减轻焦虑。“过多的期望使学习压力增大,孩子由于达不到家长的目标而产生无力感;过度关心使他们不安,怕万一考不好辜负了父母而产生内疚感;过多指责使他们情绪烦躁出现逆反心理;过分呵护使学生对挫折、失败缺少心理准备。考生很难以自强自信的状态投入考前准备,把焦虑变成动力。家长减轻对孩子的压力,孩子自己的压力就会减轻。”刘静说。
以身作则 让阅读成为一种终身学习能力
一份关于我省中小学生家庭阅读现状的调查问卷显示,96.61%的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书很有必要,必须重视和加强。这对推进“双减”政策下,家庭阅读行动提供了非常好的理念认同、思想基础和情感保障。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到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想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家长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有复制的功能。”省教育系统专家教师杨修宝说,孩子的好习惯是父母养成的,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父母和老师共同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比起网络游戏,阅读无疑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关于如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杨修宝说,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坚持读,每天抽时间陪孩子读,让孩子没有压力地读,教给一些方法刺激读,同时以身作则,家长也要读,不要用玩手机诱导读,营造一个舒适环境读,或者带孩子去有书的地方读。
杨修宝说,如何给孩子选书也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家庭阅读行动”要从选好书、读好书开始,用好书激发孩子阅读兴趣,读好书养成孩子阅读习惯,才能让孩子们好读书、读书好。关于具体的选书策略,杨修宝建议,可以参考“一不三有”的原则。“一不”即不读日本漫画口袋书,这样的书缺少文学性,属于快餐文化。“三有”即有意思的书、有意义的书、有意蕴的书。给孩子选书,要选有意思的书,有童心、有童真、有童趣的书,尤其是给不太喜欢阅读的孩子选书,就要从这方面选。
形成合力 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被气得血压飙升的短视频一度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各种关于作业的段子在网络上也屡见不鲜。在某种程度上,作业已经成为家长、孩子以及学校教师的矛盾点和痛点。
“‘双减’政策出台一个月来,家长已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变化。”我省教育系统专家教师赵宏国说,面对让学习回归校园这样的新情况,有的家长深感焦虑:学校不留作业、不考试,学生不补课,这能行吗?有的家长则拍手叫好: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给孩子报班了,能省下不少钱,孩子的学习都归学校管,这太省心了。但这些想法都有些偏颇。
赵宏国解释,“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课余负担,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中,做落实作业管理的好家长呢?赵宏国认为,首先,面对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家长们应当要求孩子把作业带回家,可以翻看孩子的作业,了解老师作业批改反馈的情况,与老师形成合力,督促孩子高质量的完成老师精心布置的作业内容。其次,家长应示范引导,当父母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不断成长,孩子自然能从中汲取充足的能量。
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晓霞看来,实施“双减”政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说:“要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的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同时,要更新育儿观念,把眼光放长远,现在就业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大量有趣、新兴、前沿的工作岗位需求量巨大。如何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发挥优势,不枉天赋,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才更是家长要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