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顶尖物理学家与中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始末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粲然群星的深情礼赞

——评叶梅的长篇报告文学《粲然》

《粲然》 叶梅/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

□王冰曦 刘川鄂

叶梅是从湖北恩施走出的作家,她以“少数民族”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介入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真挚的民族情感,笔触清新温婉、内蕴深远绵长、风格浪漫瑰丽,既有女性的细腻敏锐,也不乏大气浑厚,兼有独到而深刻的叙事风格和艺术个性,在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叶梅的长篇报告文学的近作《粲然》视野宏阔、主题积极、人物鲜活、文笔生动,是她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献礼之作。

书名《粲然》,源于物理名词“粲夸克”,“粲夸克”英文写作“charm quark”,其中charm的读音与汉字“粲”字读音相若,虽是不同语言的文字,却均有美好灿烂的含义。契合“粲夸克”这个词舶来的气质和微观物理粒子的独特魅力;“粲夸克”一词与神奇的中国文化有神奇的联想。与《诗经·唐风·绸缪》中“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的“粲”字同,宛若满天繁星,星河灿烂,一片粲然。表明了中国第一部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产生,是几代科学家在这段历程中留下的辉煌印记。风云际会,英才辈出,群星粲然,寓意深长。

《粲然》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顶尖物理学家与中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始末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非虚构特征,让作者笔下的那段过程也是另一种形态的社会发展史。在尊重真实性的前提下,兼顾文学性表达,是作家构思和写作重心,也是考察这部作品是否成功的两个关键维度。

真实性体现在从居里夫人到梯格纳,从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张文裕,到谢家麟、方守贤、叶铭汉,再到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梁惊涛……每个人都如绚丽的水晶,不失原味地出现在这段历史中,通过优美质朴的文字,描绘了一幅艰辛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图景,让我们看到了在公共信息领域中常常被忽略的那些角落和人群,经历的波折和探索。作者向这些科学家们发问,得到了这个时代的启示。《粲然》中虽然没有展示太多修辞空间,却庄重庄严地记录个人,记录时代,见证历史。

其文学性在叙事的丰富和独立中,让人物的价值,人生的体验,精神的深刻在文字中绽放,增加了这段高能物理科学历程的社会含量和审美含量。文字的精准、巧妙是文学性的又一层体现。作者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夹杂背景和国外高能物理发展的插叙,行文错落有致,结构严密。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的内在逻辑和话语方式对这个世界阐释的核心逻辑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专业的物理概念与接受者之间,会产生巨大的鸿沟。叶梅用类似传记式的记叙方式清晰地串起了高能物理发展的时间线。

一个写惯了日常生活的作家,将物理学作为报告文学的内容,不禁让人担心内容是否太生涩,让人不知其味。书中经常提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知足、有梦想,有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派,而对比现在,更多的是“佛系”“吃瓜”“倍速生活”的态度。叶梅写科学,也是写人,科学背后是严谨而细致的理性世界,是只有一种答案的数字解读,更是国际社会竞相占领的标的;而人却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翻滚,浪漫又有味道,复杂而精致。这部作品写人,写社会,写时代,作者竭力呈现每一个过程的起转承合、每个人贡献的点滴细节,线索清晰,细节生动。

作者历时五年,记录、采访、撰写了物理科学领域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题材,让本生涩难懂的物理学概念成功“出圈”。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很能展现叶梅老师写作特色的作品,细腻柔和却不乏坚韧,在物理与历史的动态联系的背后,是理性的思辨力和感性的感悟力的融合,实现了报告文学在物理专业领域的大跨步迈进。叶梅将多年来在语言、叙事、审美观等方面的积累融于文字,以更为深刻的责任意识践行着她对科学、艺术、文学、国家和人的理解,探寻抵达真实的路径和新的可能性。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在中国的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作家都保持了强烈的创作热情,在题材选择方面坚持独立写作和知识分子精神,广泛关注社会公共话题,如地震、疫情、矿难、洪灾、乡村、农民等。一些作品也突显了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这些关乎中国地域、时代记忆的报告文学作品,都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和宝贵的财富。这部作品中粒子翻飞的情景,犹如漫天星辰,深邃又充满魅力,见证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光耀瞬间,迎头对冲,火花四溅。是当代中国文学书写和赞美科学、科学家故事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