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敞开的诗歌版图

——评苏历铭诗集《地平线》

《地平线》 苏历铭/太白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

□徐晓

诗集《地平线》是诗人苏历铭21世纪以来的诗歌精选集,这部沉甸甸的诗集既承载着诗人20年来的诗歌履历,也见证着诗人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历程。苏历铭的诗歌写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几十年来,他从一个激情飞扬的青年诗人成长为睿智成熟的优秀诗人,其笔耕不辍的诗歌写作之路走得愈发稳健自如。

苏历铭亲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潮和大学生诗歌运动,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远赴日本留学、远离中国诗歌现场,21世纪后从事投资银行和股权投资的经济工作,其写作一直忠实于内心,对现实生存世界进行深刻的洞察,以诗歌的方式来反观、体察和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及所身处的时代。

在诗集《地平线》中,诗人苏历铭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千帆过尽之后,总是将最深情的凝视落在那一方最特别的土地上——故乡佳木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父母亲人,都在诗人真挚细腻的笔端化作浓浓的思念,涓涓细流般流淌在字里行间。

而当诗人真正地踏上那片故土的时候,却发现此“故乡”并不似记忆中幼时那个亲切的故乡,一切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曾经的心灵寄托和情感归属已不复存在,返乡的欣喜中竟意外添了杂质,更多的是物是人非的复杂愁绪。

最能体现这种伤感之情的诗歌莫过于《故乡》一诗,开篇几句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盛夏的天空/阴云笼罩在平原的上空/童年的瑰丽星光浸泡于冷雨之中”,随后诗人对故乡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徐徐展开:“当年的树苗已经长大成林/旧居被铲车推平/藏在烟囱下的信封了无踪影/油坊胡同的消失让我总想放声大哭/一起忘记回家的儿时伙伴/有人已埋入泥土”,如果说空间环境所发生的改变只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感叹淳朴的乡风乡情的无情消逝,而一起玩耍的儿时伙伴离世的残酷事实则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一样横亘在故乡上空,令诗人不忍面对。而如今的故乡剩下了什么呢?“这座城市只剩下熟悉的名字/街道和楼房,与别的城市基本雷同/商家的促销手段,饭店的空运海鲜/以及破旧出租车粗野穿行的噪声/时时把我淹没”。

苏历铭对故乡的抒怀并不是一味地进行赞美式的追忆和咏叹,而是始终以敏感的触觉来感受现实中发生的变化,道出了人类共同的还乡经验——“我们一直都在返乡的路上/却离故乡越来越远”(《龙头戏台》)。如果故乡也消失了,那么人类的乡愁何以为寄?答案或许正如诗人在《诗歌是别无选择的热爱——答〈吉林大学校报〉秦亦姝提问》所表达的那样:“现在,更多时候我把自己的心灵当成故乡,返乡距离的远近取决于是否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回到内心,就是回到故乡。”

都市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表征,容纳着无数碎片化、瞬时性的社会生活剪影。

苏历铭擅长从生活的细微处捕捉即时的灵感,敏锐地提取其中的诗意成分,自省与温情是其诗歌中不变的底色。在诗集《地平线》中,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是诗人着力表现的对象,诗人创作于2009年的《陆家嘴绿地》,便书写了现代人身在都市既安于享受其先进的文明成果又深感焦灼无力的两难境地。“现在的陆家嘴绿地/在高耸云端的群楼中间/变得相当渺小”“我的绿地,在栅栏的禁锢中/像一个无期徒刑的罪犯”,曾经风景秀丽的绿地如今被高楼大厦包围,已经丧失了原初的本真模样,并且仍旧持续不断被高空的钢架所围剿,为工业文明的建设牺牲了其自然的天性。

苏历铭的都市现代性体验是繁复多义的,他总能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择取、传达与再现,“在水声里我穿越酒店的大堂/把与我无关的事情,重新关在金碧辉煌的盒子里”(《在希尔顿酒店大堂里喝茶》)。诗人始终在历史的和现实的探求中,关注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遭际和处境,都市被诗人赋予了象征性意义。

现代社会触发了诗人特有的灵魂深处的孤独感,因此格外渴望心灵的休憩和身心的归隐:“怀疑自己前世是一个出家人/不问江湖的世事,只在寺院里/安放柔软的心”(《香山脚下》)。

我要把现在一直延续下去

散淡成乡村的懒汉,让日头照醒自己

坐在村子的土路上

看谷穗一点点地低头,沉甸甸地,靠近泥土

——《现在》

远离世俗的喧嚣,归隐田园是苏历铭在诗歌中一直坚守和追寻的情怀,在《火车的旅行》中有着典型而具体的体现。“我选择不知名的小镇下车/走向质朴的场景之中/清洗都市的尘埃/我要向遇见的陌生人祝福/告诉他们,我来自铁轨的另一端/如果有人把我当成亲人/我会留下来,一个假期/或是一生”,诗人将这次奇妙的旅行当作一场逃离、寻找或抵达,这必然是一趟诗意之旅。

“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株株麦子/始终不离不弃/一起青,一起黄/一起倒下”(《麦地》)。这些来自灵魂深处最真切最朴素的声音,是诗人对自然界和现代社会的感悟和省察,更是情感的真挚流露。

苏历铭与生俱来的敏感、温和、内省的气质,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丰富深厚的文化学养,使他的诗歌蕴藏着无尽的阐释空间。在他所构筑的这个无限敞开的诗歌版图中,那个远方——属于他的“地平线”,他终将抵达。恰如他在诗歌中的自白:“他没有虚度年华/他在物质的诱惑里始终坚守精神的秘密”(《西单路口》),这既是苏历铭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诗歌写作最精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