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北铁路用上清雪“神器”

传统工具与智能化装置结合

动车融冰除雪库。

接触网打冰。

清雪轨道车。

列车超速防护系统。

□张学鹏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狄婕

11月21日夜至23日,我省再次出现强降雪天气,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近2万名干部职工连续24小时奋战在清雪一线,全力保障最北铁路的安全畅通,在这场战风雪斗严寒的战役中,从传统的木棍、砍刀到智能化的动车组融冰除雪装置,这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武器,让除雪效率事半功倍。

传统工具

木棍 接触网打冰

接触网是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动力源泉,降雪后,接触网上凝结成冰,如果不及时清理,动车组和电力机车就会失去动力,止步不前。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供电系统的工作人员,要乘坐接触网平台检修车,对接触网进行打冰作业,检修车升降平台升起后,工人们站在平台上,用手中的木棍,敲击冰壳,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仿佛一首动听的协奏曲。

由于接触网上空设备较多,为了避免工人碰头,当班的工长要站在最前方,一边打冰,一边观察前方,不停地喊着“起,下”来提示大家注意躲避。

油锯 清除倒伏树木

11月22日清晨,齐齐哈尔电务段塔河通信车间工长谭世伟早早地收拾好工具,带着10名工友走进山里。

这里是中国铁路最北端,有一条通往漠河的嫩林铁路,谭世伟和他的十名工友,负责祖国最北500余公里通信明线路的维护和保养任务。

随着强降雪的到来,线路边的老树容易被雪压断,如果压断通信线路,会影响旅客列车运行安全。巡检中,如果发现长得过高、距离通信线路过近及被风雪刮倒等树木,就要进行砍伐。

这些通信明线路大多分布在不通公路的深山密林里。冬季雪大,通信工们要带着油锯、手锯、割灌机、斧头、绳索、砍刀等几十斤的装备,踩着齐膝深的积雪,徒步走行20公里前往作业现场。

砍树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技术活,砍哪个部位,顺哪倒、大绳往哪拽都是有说道的,工人们砍树时的号子声应和着远处火车的汽笛,响彻在山林间。

铁铲铁钩 清掏道岔缝隙

11月22日凌晨1时,哈尔滨工务段王岗线路车间8名职工已经踏入京哈铁路线王岗站北京侧道岔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铁铲进行清雪作业。

这些铁铲、铁钩样式各异,做工并不精良,但在线路工人的手中,这却是清雪神器。

王岗站区是京哈线的重要枢纽。降雪后,雪块堆积在道岔区,如处理不及时将对出省的客货列车造成晚点。

车站道岔区内各方向轨道纵横交错,特别是道岔的尖轨滑床板、顶铁座空隙,还有锁闭杆沟槽等部位极易夹冰雪,因为空间狭小,清雪人员只能或蹲、或跪、或趴在水泥枕和钢轨上进行清雪。为此,富有经验的工务职工便利用钢筋、废旧钢板,自己焊制了一些宽窄适宜的扁铲、钩子等工具,这些其貌不扬的工具在实际作业中,能轻松伸入尖轨缝隙中,大大提高了清雪效率。

智能化装置

融冰除雪系统 8节动车组融冰仅需1小时

以往需要16人,耗时4小时才能完成一组8节动车组融冰除雪作业,如今仅需要2人操作,1小时就可以完成。由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HTK-CBX0型高寒高铁融冰除雪装置让动车组融冰效率大大提升。

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动车组运行的钢轨、路基被冰雪覆盖,给动车组的高速运行带来极大挑战。传统的木杆、橡胶锤等人工除雪方式,耗时长、效率低,最多时需要260人同时作业,而且机械敲打极易造成动车组局部损伤,无法满足春运高峰期间动车组上线需要。

为加快动车组融冰除雪效率,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了融冰除雪装置,修建动车融冰除雪库,在哈尔滨动车段投入使用,如今仅需要2人操作,1小时就可以完成。

ATP系统 动车组上的“黑匣子”

高铁动车组以250公里时速在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下运行,给列车时速调控、信号瞭望带来挑战,如果仅凭肉眼和人体反应去维持列车运行会有安全隐患,ATP“列车超速防护系统”也被称为列车上的“黑匣子”,哈尔滨电务段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控制动车组各区段运行速度,实现动车组实时追踪、人机互控等效果,确保动车运行安全。

当高铁超速运行时,动车组会自动降速,保证运行安全。此外,哈尔滨动车段利用TEDS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监控途中动车组运行状态,发现故障及时通知随车机械师处置,确保途中动车组运行安全。

清雪轨道车 效率提升10倍

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海拉尔工务段管内牙林线、伊敏线、伊阿线是连接沿线村镇的重要交通通道,开行的公益慢火车是当地人出行的生命线。冬季降雪量大,线路被积雪覆盖,给清雪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海拉尔工务段自主研发了轨道除雪车,利用钢板焊制成3米×3米的锥形除雪铲,安装在轨道车上,可利用轨道车动力实行前进后退,除雪铲可以上下调节,满足钢轨内不同情况的清雪需要,有效提高除雪效率。

与人工除雪相比,除雪车具有安全性好,除雪效率高,能进行长距离、不间断除雪作业,后勤保障设施完备等优势。清理一公里线路积雪仅需要10分钟,与人工相比,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