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协 黑龙江日报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建造

在哈尔滨市华山路与赣水路交会处,有一座改建中的“烂尾楼”,今年9月已经封顶,明年即将交工。整个楼的改建充满了绿色施工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

省建投集团旗下龙创置业集团2017年对它投资,改名为“国贸大厦”。经过重新设计,其面积达18.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建工集团在施工过程中,用剩下的木板、钢材包裹墙角、搭建临时通行的楼梯。下雨的时候,他们会收集雨水,用来对进出车辆进行冲洗、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工地用上LED灯,虽然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可不用再总换灯泡,还省电。国贸项目刘福昌经理说,别小看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节水设施及雨水收集系统能节约用水达4155立方米,再加上节约的电能,像食堂的电器设备,以及工地上的LED照明灯具,一共能节约电能20万千瓦时,将近20万元。

更厉害的是,建设者们还会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施工图纸设计进行不断优化,减少施工工序,例如砌筑、抹灰工艺等,从而缩短施工周期;对材料使用提出更为合理化的建议,选择新型工艺,例如使用新型装配式轻质节能墙板代替传统的陶粒混凝土砌块,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道路。据统计,凭借这些信息化手段,钢材可节约54.58吨,混凝土节约371.97立方米,木材节约36.75立方米,模板节约3750.83平方米。建设者们还用噪声综合治理技术、遮光罩、喷淋降尘等技术和方法,为建筑行业的施工增添“绿色”。

据介绍,建筑碳排放可以按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建筑维修、建筑拆解、废弃物处理七个环节构成全生命周期排放量。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中,运行阶段占据最大比例,在60%~80%左右;其次是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在20%~40%左右;施工过程仅占5%~10%左右,拆除阶段占比更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源于建筑运行和建材生产。

实现“双碳”目标,建筑企业要大力推行绿色建造。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于建筑业而言,首先要开展碳排放定量化研究,制定投资、设计、生产、施工、建材和部品、运营等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立量化实施机制,分阶段制定减量化目标和能效提升目标。其次,加强减碳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建立绿色低碳建造技术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部署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围绕新型建造方式、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捕集封存利用、绿色施工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技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关注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