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英雄》 还原英雄本色

《铁道英雄》剧照

□陈敬刚

大雪纷飞的夜晚,一列载有日军药品的火车在广阔的鲁南大地上奔驰。突然间,皑皑白雪中闪出一行人的身影,他们迅速接近火车,并撬开车门将药品抛了下去,接应的人群迅速将药品搬走。很快,他们又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了……电影《铁道英雄》开篇的这一幕,让很多观众会把它与《铁道游击队》联系起来,但影片并不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而是取材于隶属八路军第115师的“鲁南铁道队”的真实抗战事迹,讲述了山东临城枣庄一带英勇的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捍卫家园的故事。

主旋律影片既要有自己统一的魂,又要有多角度的演绎,更要有各自的风格与特征。《铁道英雄》的还原度和完成度都非常高:影片聚焦抗日战争时期,临城枣庄英勇的“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戏里不乏游击队员攀上飞驰的火车等惊险镜头的展现,实现了对传统红色资源的再认识、再开发和再生产,实现了艺术的创新表达。影片既有在深入研究历史基础上对历史史实的新的挖掘和呈现,也有现代电影所要求的强节奏、强情节、强叙事,具有强大的叙事动力和叙事悬念,能够有效地带动观众的同步观影思维。而在强节奏、强情节、强叙事的推进当中,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着力塑造出了以老洪、老王为代表的“铁道英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有英雄的崇高精神,同时又富有人情味儿、人性内涵。影片对兄弟情、父子情的呈现和表达,能够与当下更大层面的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影片有足够的兴奋点、动情点,能够在视听奇观的呈现中从情绪上感染观众,从情感上打动观众。影片整体的调性、视觉风格相对比较完整,显示出了导演的艺术智慧与艺术能力。

影片从小人物出发,挖掘平凡英雄的闪光点,同时又以小见大,提炼集体主义精神,用递进的结构、创新的表达方式、类型化的视角、工业化美学呈现,完成了特殊历史时期老洪、老王两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创作,实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的统一。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铁道英雄》很好地实现了还原历史、尊重历史、忠实于历史逻辑。老洪是典型的英雄主义;老王是平民英雄的代表;其他人物(如小石头)则是被唤醒的普通中国人形象,三重景深共同组成了一幅以硬汉美学为特色的宏大抗战全景图,是一部有追求、有质感、有情怀的优秀影片。

影片尽可能用镜头说话,采取大量的俯拍、黑白色调反差,呈现了更逼真的效果;自上而下的俯视镜头拍摄出的影像能够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变形效果,进而增加某种必要的气势,生成某种“意象”,发挥既定的艺术效果。动静结合,动作戏之外,文戏的处理同样让人紧张;人物的塑造鲜明,老洪、老王两个主角一冷一暖、一明一暗、一庄重一诙谐,具有激情的吸引力和剧情推动力。

蒙太奇的成功运用使影视作品产生各种各样的艺术效果,增加影片的艺术表现力。蒙太奇大体可分为两类:叙述性蒙太奇和表现性蒙太奇。《铁道英雄》剧情中这两种形式都曾出现过,笔者在此举例介绍:表现蒙太奇是指用来加强情绪感染力、表达意境、揭示义理的蒙太奇。它以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对列”为基础,利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对比、类比、象征等关系来获得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比如影片中完美营造了凛冽寒冬下惊心动魄的肃杀氛围,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下雪,映入观众眼帘的是那国破家亡之时的漫天飞雪也遮不住的满目疮痍,这种阴寒刺骨的天气更为铁道英雄的英勇事迹平添一丝悲壮气息。

《铁道英雄》的创作难度非常大,既坚持了对红色英雄的崇敬,又实现了红色题材的创新表达,满足当下观众对电影的视听需求;刻画了非常人性化与接地气的英雄,对兄弟情及父子情的刻画,显示了极强的张力;具有强大叙事节奏和动力下的大场面、强剧情、强节奏,视听风格非常完整。所采取的创新表现手法、所表达的坚定家国信念、所传承的民族情怀等都值得称赞,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表达,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铁道英雄》是近几年以电影本体为基础、正面表现主旋律题材的优秀影片。在故事核心内涵上,避免了表面化,深入挖掘了其中的精神内涵;在革命(集体)英雄主义的刻画上,突出了英雄人物的个性魅力。队长老洪身经百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战斗英雄形象:硬朗、果敢,无惧流血,不怕牺牲,让观众领略到当年驰骋在铁道线上的抗日英雄的飒爽英姿。不动声色却能量巨大的笑面卧底老王终日面带微笑,兜里揣着花生,手里常拎着酒瓶,一瘸一拐间都是让人放心的唯唯诺诺。却未料这是最高明的“伪装者”,一次次送出极其重要的情报。这种影片中猛然出现新的人物性格或情节陡转的展现方式,令观众不由得要细细品味前面的剧情并产生新的理解与感受。老洪就义前以帽掩面的创新手法,老王软弱又坚定的矛盾塑造,都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实现了民族抗战精神的升华和弘扬。影片中人物关系及人物自身的艺术展现手法很多,如人物之间的铺垫、藏露、离合以及对人物自身塑造所用的夸张、点睛、反差等手法,都更好地为塑造、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服务。

影片在结构上,采用纪录片式的开篇,突出了原创性,把铁道英雄的故事和整个抗日全景勾连起来,既有类似《风声》的谍战元素,又有《八佰》的战争片风格,它讲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代人为保家卫国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怀;在内容上,实现了有限篇幅内,情境渲染与故事情节的协调互动,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场戏,莫过于铁道队员对着玻璃窗上的党徽宣誓的片段,用无声的视听语言传递了崇高的信仰感;在元素处理上,谍战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可看性,使得老王等英雄角色的人物塑造更加丰满。

《铁道英雄》实现了拍摄初衷:“重回历史现场,重构经典故事,重现牺牲价值,追问生命意义,探索当下中国电影的悲壮美学,凸显电影中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