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的 沉浸体验

□徐亚娟

更打动人的,倒是影片复原的最后那场演唱会现场,那些年轻的年老的泪流满面的面孔。

是为数不多的一次观影体验。一处位置稍显偏僻的电影院,疫情后刚刚复工三天,周末的下午场,电影《梅艳芳》网上选座的页面居然红成了一片。检票处,遇到了需要女儿帮忙扫码的白发苍苍的老阿姨,有两对不那么年轻倒也还不那么老的中年夫妻,有拎着电脑包看起来刚从图书馆走出来的两对男女同学,也有几个梳着一堆翘翘辫抱着爆米花桶的小丫头。

当息影灯光亮起来屏幕归于沉寂的时候,座椅上没有人站起来,好像是刚刚参加完一场重大告别仪式的现场,也好像在等待一个鲜花铺路灵车缓行令人泪流满面的告别仪式。没人说话,没有掌声,此时此刻,最能表达心情的或许就是这么安静地坐着。与其说沉浸在电影中,倒好像是沉浸在那首《夕阳之歌》中。与其说沉浸在梅姐羽化成仙的惊艳中,更打动人的倒还是影片复原的最后那场演唱会现场,那些年轻的年老的泪流满面的面孔。

在电影片尾梅姐身着婚纱礼服飞吻着喊出了再见转身离去的时候,在最后那首《夕阳之歌》还没有唱起来,那些演职员名单和一帧帧黑白剧照没有出现的时候,有两个坐在出口附近的女孩过早退了场,动作轻轻地,倒也没有打扰到其他人。只是在最后的静默中,不觉为那两个孩子叹息了一声,真是年轻啊,年轻得没有耐心等待电影最后的落幕,年轻得距离看懂这部电影距离看懂梅姐还有那么一大把的时光,总有一天,总有一部电影,总有一个梅姐,也会让他们安静地坐在这里不忍离去,就像不忍合上自己人生的那本书。

是的,看《梅艳芳》这部电影,好像就在看一段草长莺飞的时光,每个人都在回想起自己青涩自卑慌张不知所措的青春,回想起那些在人生舞台上梦想在飞激情在飞的岁月,甚至也会回想起那些彷徨无助和灯光熄灭后的孤单。令人落泪的是那些歌曲,是梅艳芳,是我们的共同经历所留给我们的记忆。

梅艳芳1963年生于香港,四岁半登台赚钱养家,是一个来不及长大却不得不长大的女孩。她的经历,是一个草根女星的奋斗历程,一个在成名的道路上塑造了自己宽厚博大的胸怀,秉持着爱与仁义,把自己融进人间烟火中,爱友人爱家国。她光耀舞台,不忘慈爱世间,一直以强大的感召力行走在社会公益的道路上。

她塑造银幕形象,一颦一笑都令人难忘。她的歌曲,即便是今天在某个街口转角处听到也还是会让人泪流满面。梅艳芳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女人惊艳世界的一段时光。那是一个人成长修炼从小我到无我的人生历程,不谈生命的长度而体味绵延宽广的生命厚度。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梅艳芳》完整讲述了一个香港艺人的人生故事。有趣的是,这部电影营造的氛围,似乎也是借助怀旧的歌曲和往事渐渐把观众从生涩带入动情的节奏。电影的前半部分,正是二十多岁的梅姐刚刚成名的20世纪80年代,梅姐慌乱不知所措,电影的气氛似乎也有些找不到调子,或者演员也还是表演得稍显用力。梅姐走出了一个人行走江湖,人生舞台快速上升,出身低微如此种种带给一个女孩的惊恐,身上多了一层不惊、不怖、不畏的从容,名利生死面前一度从容华贵。在梅姐的进化成长中,电影似乎也渐渐多了一些前叙铺垫成熟后的光辉,在某一个瞬间如果可以摒弃掉过分生硬的台词,梅姐还是和人们心里的梅姐重逢了。

电影《梅艳芳》以梅姐四岁半登台到40岁去世为主线,打通了一条从1967年到2003年的时光隧道,香江大事记一一浮现,众星齐聚屏前。只可惜,片方到底还是高估了观众的观影功力和耐心,片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以为全世界都知道”其实“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事件和人物,还有一些“我很懂,不知道你懂不懂”的隐喻表述,不得不说,太多不知所云的台词和细节,都是今天观众解读梅姐成为“香港女儿”生命历程的阻碍。

感动是由衷的,展现过往也是真诚的,但对于梅姐来说,《梅艳芳》这部电影到底还是单薄了一点。或许梅姐会宽厚地摆摆手,“没关系哦,见到大家开心就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