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抗疫现场 绥芬河志愿者点点微光亮边城

绥芬河志愿者在疫苗接种点为市民服务。田晓慧摄

□姜程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怀宇

百年口岸绥芬河,有一抹红在燃烧、跃动。清雪除冰,他们为市民出行操心费力;文明城创建,他们捡拾垃圾、交通劝导;疫情防控核酸检测,他们火速支援;疫苗接种现场,他们维持秩序……有他们的地方,就有坚守和爱。他们就是绥芬河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支曾经荣获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省青年五四奖章的青年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中成长、壮大。

特殊的“成人礼”

关皓轩是志愿者队伍中年纪最小的,大家称他为“老幺”。刚满18岁的他现就读于绥芬河市高级中学,听闻团市委招募志愿者,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负责在疫苗接种点门外查验行程码等工作。在一次前往任务现场的途中,他骑的电瓶车出了事故,头盔碎了,车子坏了,腿也摔疼了,可他仍然坚持留在现场继续服务。关皓轩在日记里写道:“志愿者如同楼梯上的护栏一样,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志愿者,是这位年轻的共青团员给自己的一份特殊“成人礼”。

孩子的榜样

成为两个孩子的榜样,一直以来都是姚久花做母亲的心愿,也是她做志愿者的初衷。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姚久花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从成为志愿者起,每天上午给孩子做完饭,姚久花就赶到疫苗接种点开始她的服务工作。有个自立自强的母亲,两个孩子也非常懂事,他们为有一个志愿者妈妈而感到自豪。“志愿者妈妈”用实际行动把正能量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教。“我希望孩子们时刻感受到妈妈的正能量。”姚久花说,“参加志愿服务,不仅我一个人开心。每次完成任务回到家,两个孩子看我的眼睛都是发着光的,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

“有事儿问大姐”

做志愿服务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60岁的孙永家作为队伍里的老大姐,并不是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她一直是个乐于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一开始,她帮助社区在群内转发和解答各类信息,时间长了,“有事问大姐”成为邻里的口头禅。身边有个活生生的榜样“立”着,哪能不受影响,在孙大姐的带动下,身边的很多居民朋友也纷纷走入到暖心的志愿大家庭。“我也不需要啥回报,每次听到有人说谢谢,我鼻子都会酸酸的,就觉得自己做这点事儿挺值的。”孙永家说。

超长续航的90后

一句“不怕”,一份想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事情的质朴信念,跨越了两个冬天。从2020到2021,范威达这个90后小伙子超长续航,志愿化身为疫情防控的坚守者、逆行人、接力员。从物资转运、改建方舱、坚守出入城卡口,到为一线工作人员送餐、全民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变换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青春志愿红。在志愿者的队伍中人们习惯称他为“大白”,一米九的大小伙子,却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在助力全民疫苗接种志愿服务工作中,他总是忙前忙后,从维持秩序到室内引导再到协助登记,他参与过每一个流程的工作。看到腿脚不便的老人,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把老人扶上来、背上来,将奉献与爱心融汇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中。

组团抗疫的“姐妹花”

范晓杰、才晶、陈红卫、赵明明,都是自由创业女性,她们因为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结识,逐渐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亲密无间的朋友。在服务岗位上,她们配合默契,往往一人报名就四人全到岗。在她们手中,从来都是人找活儿,没有活儿找人。核酸检测点人手够了,“姐妹花”就组团去各个卡口“巡视”,发现哪有需要就往哪里“扎”。自从当了志愿者,她们看手机的频率也增加了,唯恐错过任何一个任务。她们常说,“我们啥也不要,就是想干点活儿、出点儿力。”

你身边的“先锋队”

艳辉、樱齐、明杰、金龙、小伟、周师傅、吴大哥……这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或许都为你提供过帮助,他们是母亲、是父亲、是儿子、是女儿、是学生、是快递哥、是企业家、是退休员工……这支横跨18岁到60岁的“先锋队”,每个人都熠熠生辉,像一盏一盏亮起的路灯,点亮回家人的路,温暖边城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