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平
近日,由全国戏剧期刊联盟、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上海戏剧学院等主办的第35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举行。黑龙江省话剧剧本《高天厚土》获剧本奖一等奖。
田汉戏剧奖是中国戏剧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奖项。从创立之初就要求戏剧理论、剧本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高品质的艺术水准,鼓励探求与创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统一,要求作品文学性较强,风格样式流派多样化。许多优秀戏剧作品因获奖而得以广泛传播。
话剧《高天厚土》如何从众多参选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记者近日采访了该剧本的创作者——国家一级编剧、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省剧协副主席谭博。
创作:有感而发
话剧《高天厚土》是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剧本以“龙江第一村”——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为创作原型,讲述了村支书华明带领乡亲们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一个偏远贫困的移民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的故事。剧本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当代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艺术形象。
说起创作初衷,谭博说,很是偶然。近年来,他所编剧并立在舞台上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但这部作品却完全是有感而发。
2016年4月,我接到为兴十四村建村6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的任务。带着好奇,我走进了兴十四村,感觉就像到了南方一个富裕的乡镇。绿树丛中,村民们住的别墅格外养眼。路上,我从村司机的口里得知,村民年均收入很高,实行退休制,享受吃粮、吃水、物业管理、合作医疗和学生上学等“十免费”待遇和14项福利,65岁以上的老人还另有生活补贴。曾经的大学生村官、村党委副书记王淑媛向我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和建村60年纪念活动内容,三句话不离老书记。我边听边琢磨,这么重要的事,付书记怎么不来呢?工作对接临近结束时,进来一个高高大大的人。没等介绍,他就声音洪亮地跟我打招呼,很客气地说中午吃饭他就不陪同了。望着他匆匆离去的身影,怎么也跟我心目中的村书记对不上号,感觉他像是当过兵的人。
我先参观村史馆。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发展至今,兴十四村的艰苦创业史和发展史的确令人赞叹。那些奖状和荣誉证书没引起我更大的兴趣,那些黑白和彩色照片也没让我更多驻足。指着一张并不起眼的照片,解说员说:“在1998年那场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为保齐齐哈尔市和甘南县,付华廷和村民们炸断拦河大坝,洪水冲毁了辛辛苦苦几十年建设的家园。”我的心颤动了,原来现在的村子,是那场洪水后重建的,这是多大的付出和努力啊!参观结束后,我要求马上见付书记。见到他,我说:“付书记,你是我心中的英雄!”从那刻起,我和付华廷突然就像多年的老友,彼此变得特别熟悉。英雄形象的种子也从那刻起,悄无声息地埋在了我日后的创作中。
之后,断断续续的四个月里,我从对兴十四村的一无所知,变得十分了解和熟悉。完成工作任务回哈尔滨时,我竟然有了一种离家的感觉。我知道,我与兴十四村,与付华廷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付华廷当年立下的“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誓言,在他带领村民们艰苦奋斗的一个又一个事迹中铿锵,沸腾起我强烈的创作冲动。
还原:崇高的普通人
回到哈尔滨,我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好好写一部戏,为付华廷树碑立传,为兴十四村树碑立传!因为这个时代和社会需要更多像付华廷这样的人,需要更多的兴十四村!
之后,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多次深入兴十四村采访,于2018年底完成剧本初稿。后经过专家研讨和20多次的修改才定稿。2019年,哈尔滨话剧院决定正式排演,剧目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哈尔滨市确定为重点创作剧目。
我一直认为,只有编剧自己被打动、感动和震撼,写出的剧本才有可能打动、感动和震撼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才有可能感动、打动、震撼观众。这样的剧本才有希望成为好的剧本。现实题材创作是当前戏剧创作的难点和关键。以英模人物真人真事为原型是当前现代戏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和特殊的课题。创作中,我充分尊重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将两代拓荒人的故事巧妙剪裁对接,集中反映了兴旺村的艰苦创业史,改革开放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砥砺过程,和走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昂扬风貌,把始终立于时代潮头的村书记付明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的过程浓缩成兴旺村的发展史。
由于题材的规定性,决定了这部戏不能走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纷繁的人物纠葛的路子,是一部貌似但又不是散点式结构的话剧。在剧本创作中,我力求摆脱英模人物习惯的塑造方式和农村戏的创作模式,把主人公还原成一个具有崇高情怀的普通人。剧本中的华明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他有些与众不同,发生危机时,村民们把他推出临危受命。他是一个普通农村人,但有比较开阔的眼光,有现代的思想和意识,更主要的是他时刻记挂着乡亲们,虽然有别人的不理解,虽然自己也有苦恼和难过,但他不言放弃。正是他的执着与不懈,赢得了乡亲们的理解和响应,也换来了兴旺村的发展。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够满足的人,因为他心里装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的兴旺村和乡亲们,他坚信只有走共同致富之路才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他的身上没有楷模人物所呈现的豪言壮语和不凡壮举,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很质朴。
在塑造华明这个人物时,我通过较深的生活体验,通过对创作人物原型付华廷的深度采访和理解,不仅关心剧中人物外部的人生轨迹、命运变迁、生命选择和行为行动,更注重表现剧中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微妙性。注重表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轨迹,重点放在华明人格的成长、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的磨砺上。英雄和模范不是完人,华明也有迷惑、犹豫和痛苦,剧本深入地描画了他经历身心痛苦、灵魂震撼后思想的蜕变和升华,成长为一名优秀村书记的真实心灵历程,这是一种建筑在生活基础上的人物塑造,使人物鲜活、真切、可信,从而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舞台艺术形象。
创作:富矿亟待挖掘
谭博说,剧本创作乃舞台艺术之本。目前我省的剧本创作还有些不尽人意,既没形成“高原”,更缺少“高峰”,主要表现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剧本数量少,能搬上舞台并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剧目短缺。我省的编剧不仅基数小,且青黄不接,专业院团几乎都没有在岗的编剧。剧本创作的倾向还较为偏重于传统,对新观念吸收不够。甚至于习惯把一般性创作等同于精品创作,忽视或违背艺术创作规律。一些剧本创作从政治概念出发,对生活的展示止于皮相,情节失真,人物虚假,有的甚至把新闻经过简单的戏剧艺术手段加工,把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冰糖葫芦似的串在一起就变成了戏剧。个别文化部门和院团在抓创作的过程中,忽略了题材规划,题材单一、内容重复、形式雷同,甚至出现了本应避免的选题撞车和重复生产现象,这在我们的剧本创作中要特别引起重视。
我省地域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题材众多而独特,特别是诞生于这片黑土地的黑龙江省“四大精神”,是剧本创作的“富矿”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深度挖掘,充分选择,作好论证。近年来,我省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黑龙江“四大精神”颂》、京剧《奇女无容》、话剧《卜奎风云录》、歌剧《铁人三重奏》等优秀剧目,为我省的戏剧创作和精品打造已经做了有益探索和先导。与此同时,要加大对中青年编剧扶持力度,培养本土编剧人才,孵化省内原创剧本。希望我省的剧本创作能够早日振兴,为精品打造奠定扎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