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拟调出“三有”名录

我省专家建议:正确调控,不可随意捕杀

野猪。 “三有”动物 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远红外镜头拍摄下的野猪幼崽。图片均由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提供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玉玺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唐海兵

近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了《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曾于2000年被列入“三有”名录的野猪未在该名录之内。野猪虽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因为列在“三有”之内,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禁止私自捕猎的野生动物之一。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野猪种群数量为87800只。除名后会对我省野猪种群带来哪些影响?我省野猪生存现状如何?记者对此采访了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钟立成。

野猪缘何被“三有”除名? 种群数量扩大,“人猪矛盾”加剧

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系列工程的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野猪等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在我国大兴安岭、长白山、松辽平原、黄淮平原、黄土高原以及西南地区和华南丘陵地带均有野猪分布。

“野猪具有超强的繁殖力和成活率,对环境适应性极强。”钟立成介绍,野猪一年可繁殖1或2次,每胎可孕育4至12只幼崽,繁殖力强。食性方面,野猪属杂食性动物,以树叶、坚果、草根等植物为食,极易在野外存活。再加上近些年野猪的天敌虎、豹、豺、狼等肉食动物种群的减少,导致在我国部分地区野猪数量以只增不减的趋势呈几何速度上升。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野猪数量保守估计已有120万头,部分地区甚至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据公开信息显示,陕西省野猪分布数量超过10万头;四川省通江县2020年初步调查野猪数量2万头;安徽省休宁县202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全县境内野猪总数量约为7134至7946头,陆域达到3.8只每平方公里,超过了2只每平方公里的合理种群密度标准。

近年来,野猪下山伤人、毁田肇事等新闻频上热搜,为保农作物不受损害而非法狩猎野猪获刑的案件多发,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人猪矛盾”加剧。目前,野猪已成为我国致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野生动物。

“在我国局部地区,野猪过速增长,也是一种生态不平衡的表现。”钟立成表示,野猪种群数量扩大、“人猪矛盾”日益加剧,无疑成为野猪被“三有”动物名单去除的最主要原因。

被除名将有何影响? 地方管控政策将会有所调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野猪是否会被除名还不是定论。”钟立成表示,野猪被“三有”动物除名,各地方对待野猪的管控政策将会有所调整,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捕杀。“只是从法律层面加大了各地调整相关措施的空间,还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切忌同一而论、完全放开,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平衡。”钟立成说。

“从我省近几年的野生动物监测情况来看,我省野猪数量整体增幅不大,泛滥成灾的可能性极低。”钟立成表示,野猪繁殖能力虽强,却受季节性影响很大。与南方四季皆春的气候不同,我省冬季时间长,尤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林区,冬天温度可达到-30℃至-40℃,野猪生存面临极大考验。

“再加上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增加,老虎、猞猁、豹猫等野生动物频频现身林区,这些都是野猪的天敌,受气候和天敌双重因素影响,我省野猪数量波动较大,秋季明显增多,春季明显减少,总体数量稳中有降。”钟立成说。

同时,野猪作为我省生态价值最大的一个野生物种,对于维系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钟立成解释道:“一些年幼的野猪在冬季受冻死亡后,其肉质可以供养森林中的其他动物,如狐狸、黄鼬、紫貂、貉、熊等食肉动物,以及乌鸦、灰喜鹊等一些鸟类,很多野生动物在寒冷的冬季都要靠取食野猪肉来过冬生存。野猪还是森林中的‘农夫’,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传播植物种子,耕种林地,促进天然林更新。”

面对此种情况,钟立成表示,无论野猪是否被“三有”动物除名,我省都应该持续保持禁猎高压态势,严格禁止人为狩猎和捕杀野猪,持续维护生态平衡稳定。

“假设野猪捕猎缺口一旦被放开,人为捕猎增多,野猪体格庞大、杀伤力强,猎民的人身安全将会受到威胁,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一些捕猎工具,如猎套、兽夹等,也容易误伤森林中其他野生动物。”钟立成说。

“人猪矛盾”如何解决? 种群调控、主动预防、补偿机制三管齐下

自今年起,国家林草局对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对全国31个省(区、市)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情况全面摸底调查。并在包括我省在内的山西、四川等14个省(区)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探索种群调控、主动预防、补偿等工作机制。

“捕杀野猪风险高,难度大,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性。”钟立成表示,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首先需要对当地的野猪种群数量、种群结构、野猪分布及活动范围等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家底,才能对防控成效进行精准把握。

除对种群调控外,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野生动物致害综合保险业务,多渠道筹措补偿资金,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例如,福建将野猪造成经济作物损失纳入农业保险,山西、河北拟设立综合试点政策性保险经费,陕西将野生动物伤人医疗纳入居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制定了民政救助措施,对野生动物致伤、致害导致居民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众实施民政救助。

“据我省近年来野猪监测情况来看,野猪毁坏庄稼多发生在农林混交地区,侧面也反映了野猪栖息地被人类活动大量挤占的人兽冲突问题。”钟立成表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种类和结构,提高非野猪食源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或对符合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优先考虑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以此来减少野猪作乱现象。

“同时,在野猪频繁出没地区,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野猪危害防控方法,提高居民警惕性及专业驱赶手法,减轻野猪对农田或人身的损伤也尤其重要。”钟立成表示,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将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防控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我省也正值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关键时期,相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施举措,必将会改善人类与野猪的矛盾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