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培肥薪火相传论文写大地 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硕果满龙江

长期定位试验冻土搬迁。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全体成员。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大厦。

2018年承办“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黑土联盟第一届全会暨国际黑土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土壤标本馆。

松雷中学学生参观科普基地。

各类证书。

□张久明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静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黑龙江省耕地面积2.579亿亩,占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利用好黑土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21年4月,省委编办批准组建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以下简称省黑土院)。省黑土院的宗旨就是立足于全省土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为我省黑土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支撑。省黑土院承担着黑土监测与评价、黑土培肥与地力提升、农田土壤障碍消减及黑土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等创新工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娣介绍。

几十年薪火相传保护龙江沃土

省黑土院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属两个单位组建而成。一个是成立于1956年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一个是2006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

一个老当益壮,一个意气风发;一个夯实基础,一个持续创新。二者强强联合,将继续谱写协同护黑土科技助粮丰的精彩华章。

省黑土院在平台建设上,拥有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普基地——东北黑土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普基地、国家级试验站——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建有全国最早的黑土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站及黑土资源库,连续43年监测土壤肥力变化,保存了近50年的土壤样本,形成了完备的黑土数据库和样品库。同时还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研究和转化平台——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秸秆能源化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用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等。

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拥有CMA资质认证的土壤肥料检测中心和农业微生物检测中心,检测能力覆盖土壤、肥料、农产品和水质,共计254项。同年,他们加入了黑龙江省科技厅“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共享,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共享平台先进单位”。

研究室配备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检测设备数十台。先后承担农业部“黑土耕地质量调查”“黑土保护试点县”“轮作休耕”“黑土耕地质量变更”、环保部“农田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项目”及“有机肥提质增效”等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在测土配方施肥、肥料鉴定、农作物缺素诊断和环境监测等方面为龙江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公正精准的服务。

在科研团队上,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拥有一个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黑土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团队,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土壤学和土壤肥料学,下设8个科研团队。“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省市及横向合作等项目300余项。

几百项科研成果助农丰产增收

省黑土院先后获各级成果2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励35项(一等奖4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及其它奖项199项。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标准46项、出版论著2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在黑土地保护利用方面,根据因地制宜、因土施策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土壤特点,构建了六大技术模式,包括中厚层(肥沃型)黑土保育模式;岗平地(瘠薄型)黑土培育模式;坡耕地(侵蚀型)黑土修复模式;酸化(障碍型)黑土治理模式;秸秆腐熟轻简化造肥还田模式;种养循环过腹还田模式。技术的应用面积超亿亩,为龙江现代化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我们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将扎根于龙江沃土,与国内同行携手前行,面向世界黑土研究前沿,以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为己任,服务于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而不懈奋斗。”省黑土院首任院长刘杰勇挑重担,“我们的黑土研究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黑土联盟’发起单位和首届主席单位,该联盟由60多个国家组成,并在哈尔滨主办了第一届国际黑土联盟论坛,发布了主题为‘全球范围内加强黑土保护’的哈尔滨宣言。”

刘杰介绍,在黑土保护研究对外合作方面,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分别与乌克兰、挪威建有“中-乌黑土研究中心”和“中-挪低碳农业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连续主持召开了7届“中挪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

依托合作共建平台和借助三区项目,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实现服务“三农”,精准脱贫。采取长期专业培训和短期技术培训方式,累计培训农民1900人次。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量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经营、善管理、能示范、讲创新的现代农民。推广技术23项,引进项目3项,累计开展培训50场次,培训农民近4000人,核心服务区面积达3.1万亩,139人次深入村、屯实际调研。

省黑土院还有一个东北黑土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普基地,2016年获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联合认定,以宣传东北黑土、传播土壤知识为主要内容。基地包括东北黑土成果综合展示区、黑龙江土壤标本馆、农业环境物联网展示区、黑土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展示区。面向社会开放,基地年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交流5000人次。

粮食安全与固碳增汇协同发展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就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的目的在于‘保’,要把粮食产能‘保’在耕地上;‘藏’的过程在于‘养’,要让透支的黑土地歇口气,补充补充营养;‘藏’的目标在于‘潜’,向科技要潜力,用科技增潜力。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实施的。”刘杰介绍,下一步,省黑土院将着力于搭建平台、协同发力、强化黑土地保护预警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与固碳增汇协同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搭建黑土保护合作新平台,形成全球黑土生态保护共同体。

省黑土院将着力把握国家新一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契机,通过整合省内科研力量,共同申请国家黑土保护利用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联合世界其它黑土国家,以保障世界粮食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黑土资源保护进程。吸取和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经验,全面提升黑土质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而提高粮食增产的潜力,确保世界粮食安全。

其次要从系统协同角度共同发力,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需要统筹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黑土耕地数量保障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实施阻控黑土地退化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众所周知,黑龙江省是全国畜牧大省,地处世界公认的黑土带、黄金玉米种植带和黄金奶牛养殖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应是黑龙江大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真正解决农村生态循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副产品合理化利用,通过集成功能菌群构建、生物强化发酵、重金属钝化、抗生素降解、技术参数优化等手段,实现畜禽粪便快速无害化处理,以期达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秸秆燃料化供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秸秆燃烧后产生的生物质炭灰可替代化肥还田施用,实现养分循环。随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意识的提高,在生态农业深入人心的今天,广袤、富饶的黑土地,正向“绿色兴农”大步迈进。

“我们还要强化黑土地保护预警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与固碳增汇协同发展。”刘杰说,为贯彻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决策精神,农业农村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十四五期间,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将联合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黑土地监测、评价、预警和指挥平台。通过对黑土地土壤指标、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等情况实施全天候、全覆盖监测,设立黑土地质量与生态风险预警值,构建黑土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对东北地区黑土地的利用现状、质量、生态及变化、发展趋势、风险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管理。为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土壤碳汇,深挖土壤固碳增汇潜能,积极探索实践、提升黑土生态碳汇能力。围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集成组装配套形成综合技术、激励机制、保障措施、推动经验等,推广低碳种植、低碳养殖、低碳村镇、低碳种养循环等综合模式等。

“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科研中坚力量,我们院将以创新的科研姿态、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谐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未来将针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实施东北粮仓绿色增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区域重大问题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刘杰最后说。

本版图片均由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