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富 退伍军人的“红色放映之路”

□黄晓慧 黑龙江日报 全媒体记者 潘宏宇

133个村、行程80万公里、80万人次观看……这组数字汇聚成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显富26年义务放映红色电影所走出的“传承红色基因”之路。“我作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心情无比激动。”刘显富回忆起走上领奖台的情景仍然心潮澎湃。

刘显富1967年出生于勃利县的一个小山村。18岁时,他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在军营里,他刻苦训练,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副班长、班长和代理排长,1987年在参加扑救大兴安岭火灾时火线入党。他还一专多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电影放映机的使用和维修。

退伍返乡后,刘显富被分配在勃利县毛巾厂,他仍然保持军人本色踏实工作,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广泛称赞和一致好评。刘显富在下岗后,借着做中小学生校外辅导员的机会,用有限资金自费购买胶片电影放映机,为孩子们、村民们、社区居民们义务放电影,这一放就是整整26年。

勃利县的10个乡镇、133个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远的往返一次有110多公里,最近的往返一次也有7公里。从平原到山区,从白天到夜晚,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雨雪风霜,他从未耽误过一次既定的放映时间。

2013年刘显富加入了勃利县关工委,成立了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这让他想走进学校放映红色电影的劲头更足了。一个寒冬的夜晚,从吉兴乡放映回来的刘显富,由于路面积雪连人带车滑到了路边的深沟里,腰部严重扭伤,简单的治疗过后,刘显富又带着他的设备上路了。他说:“我放不下等着看电影的乡亲们!”

2020年8月,刘显富妻子在省医院被检查出重病,需要住院治疗,可这时他却接到了县武装部的通知,让他给即将入伍的新战友们放电影,这让他犯了难。这时候妻子说:“你去吧,别耽误了正事,你是退伍军人,是党员,我是军嫂,得支持你的工作。”只要是有人提出要观看爱国主义教育老电影,刘显富从来就没有推辞过。

每次在放映电影之前,军人出身的刘显富总是带领大家一起唱军歌唱红歌,这些歌曲多是影片中的插曲。这固有的模式,也成了电影放映之前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为了满足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电影的愿望,他常常把放映机搬到炕头上,哪怕就是一个老人,刘显富也不嫌费事,直到让老人满意为止。当地的老百姓给了刘显富这样的评价:钱不收,饭不吃,就是义务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不图名,不为利,就做当代默默无闻的“活雷锋”。

26年间,刘显富的交通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摩托车更新到汽油三轮车,放映设备从1部增加到4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也累积到100多部。他走遍全县10个乡镇、133个自然村,总计行程80万公里。

今年年初,刘显富加入了七台河快乐义工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了“红色光影放映队”,在各广场义务为市民放映红色经典电影,仅在新兴区北岸新城的一场就吸引了数千人观看。多年的志愿者公益行动使他收获了老百姓口中的“义务电影”“军人电影”“电影叔叔”“电影兄弟”等称呼,把他义务为大家放映老电影的行动亲切地称之为“红色放映之路”。

26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刘显富坚持不懈的义务之举给予了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他被授予省级“关爱”标兵、首届龙江最美劳动者、龙江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刘显富的微信名是“咱当兵的人”,他说要始终保持着部队军人的本色,要以耿耿丹心谱写一名退伍军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展现出军人勇于担当的英雄本色。“鲜花和荣誉只代表过去,要更好地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把荣誉化为动力,继续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讲好革命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走好红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