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棚改万家乐

哈尔滨市道外区推进“一号民生工程”增强民生获得感

工作人员为居民解答相关政策。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樊金钢 刘艳 邢汉夫

近日,哈尔滨市改革创新奖示范案例评选活动结果公布。“勇作为敢担当打造棚改征收‘道外样本’”成为喜获提名奖的10个案例之一。荣誉的背后,是道外区委区政府着力棚改工作的担当与创新。

安居,民之要事。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哈尔滨市坚守为民初心,聚力打响棚改三年攻坚战,今年收官。作为哈尔滨市主城区棚改项目集中地,道外区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一号民生工程”,通过创新举措和人性化服务赢得民心,三年来,推动棚改项目征收搬迁建设顺利实施。截至目前,道外区完成棚户区改造近1万户,房屋征收面积80余万平方米,占全市棚改房屋征收面积总量的80%以上,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民生获得感。

征收补偿好政策促项目快速推进

为确保棚改工作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哈市道外区先后启动实施二十道街地段、陶瓷三期等5个棚改征收项目,涉及1918户、11.92万平方米。

近日,记者来到陶瓷三期棚改项目现场看到,在第二工作组办公地点室内和室外的墙上,醒目张贴着搬迁流程图,以方便居民办理棚改手续。室内,评估单位、拆除单位、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公司等在现场办公。棚户区居民李伟正在办理交房手续,“我家老房子建筑面积32平方米,我选择货币化安置,可以获得临时安置补偿、搬迁奖励及低保等多笔补助,最后能拿到大概53万。我准备在周边买个房子,能买个70多平方米的呢 ,比我以前住的面积大一倍多!”李伟高兴地说。

据了解,道外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了非常优惠的棚改征收补偿政策。居民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货币补偿、产权调换和货币化安置等不同的补偿方式。陶瓷三期第二工作组组长许好生介绍,道外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的干部深入到每家每户,将政策宣传讲解到位,让居民可以根据自家房屋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补偿方式,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比方说一个有合法产权证的房子,房主如果选择货币化安置,在规定签约期限内完成搬迁的,仅搬迁奖励就有10万元。

优惠的政策调动起居民积极性。据介绍,2021年道外区共启动实施五个棚改征收项目。由于补偿政策非常优惠,加上道外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党员干部深入宣讲政策和全面思想动员,居民搬迁比较踊跃。截至目前,已有4个项目实现当年启动、当年净地,为尽快组织回迁房建设、保证居民如期回迁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举措灵活务实获得居民支持

近日,记者在陶瓷三期棚改项目现场采访时,正巧遇到棚户区居民张桃英来送锦旗。“我们院里这几户,在办理搬迁过程中,看到工作人员非常辛苦,但对我们态度非常好,有问必答。我们从心里感谢,就送来锦旗表达心意。”73岁的张桃英激动地说,自己在这住了40年了,由于水管老化,常年没有上下水,只能去外面拎水。卫生间在室外,走过去得五分钟,路灯也没有,晚上都不敢去。冬天还得烧煤取暖。“这儿的生活环境真是太艰苦了,动迁解决了我一块心病。”她说。

与张桃英一同来送锦旗的居民毛鹿插话:“我母亲78岁了,让我一定转达给政府工作人员‘千秋大业,心系百姓,党的光辉,照耀大地’这十六个字,表达谢意。”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的满意缘于道外区的创新举措。据道外区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主任关永波介绍,三年来,道外区棚户区改造本着征收亦“征心”的理念,陆续推出创新举措,让政策落实到位,赢得民心的支持。

为做好政策宣讲和思想动员,道外区创新推出更加人性化和贴近百姓需要的《百姓明白榜》和《搬迁流程图》,居民一看就知道下步手续怎么办、到哪办、找谁办。对照所举实例,即可初步算出自家动迁能得到多少补偿款或多大安置房,为居民快速算账、快速办理手续提供了指引。

首创成立搬迁居民自治委员会。为了确保征收补偿更加公开透明,道外区依托街道、社区成立了搬迁居民自治委员会。委员会由社区里办事公道、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教师组成。他们一方面代表群众监督政府征收工作,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和引导群众支持棚改,有序搬迁,从而让群众从局外的旁观者变成了棚改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建立网上核查“一次性办结”工作机制。针对征收过程中低保残疾核查繁、证照手续调档慢和转让继承公证难等问题,道外区从民政、残联、司法和市场监管等部门抽调副处级干部,现场利用网络进行核查。过去要奔跑多个部门两三天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只需要一两分钟即可通过网络“一次性办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立“视频会诊”工作机制。征收工作中,无照房屋的认定验收工作难度大、责任大。为保护群众利益,保证补偿规范,对现场部分结构复杂、判断认定较难的无照房屋,道外区采取了“会诊”模式,指挥部组织集体观看现场录制的视频,发挥集体智慧,有效解决了无照房屋的认定难题,同时为科学合理并户、降低征收成本提供了依据。

“爱心定制”服务挺暖心

“要是没有‘爱心定制’服务,我真是为搬家愁死了!”曾住在东棵街北区的棚户区居民傅广生感慨地说。傅广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儿子与妻子也都患病。搬家时物品繁多,一家人可犯了愁。棚改项目征收现场指挥部了解到傅广生家的情况后,立即启动“爱心定制”服务,根据居民需求,组织党员干部义务为其搬家。

“多亏了党的好干部帮我搬家,让我在有生之年能过上新生活。”曾住在东棵街南侧的居民金春子,由于患有严重的痛风,手脚已变形。得知她的情况后,棚改项目征收现场指挥部立即协调联系给她落实了临时过渡房,帮老人搬家,还为房子安装了坐便和手盆。党员干部还自发捐款为她购买了米面油酱油醋等生活必需品。

为做好服务群众工作,道外区在棚改项目现场设立政策咨询、困难救助等工作组,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创新推出“爱心定制”服务,针对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制,提供全程陪护陪伴、代办交验房屋、指导签订协议、帮助选号进户等全方位服务。对部分无法租房搬家的困难群众,道外区免费提供过渡住房,并组织党员干部捐款为困难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棚改现场还成立了扫黑除恶案件查处组,对发现的涉黑涉恶问题依法查处打击,为项目顺利征收保驾护航。

雨打风吹去,棚户变广厦。三年来,哈尔滨市道外区强力推进棚改攻坚战。尤其是自2020年初出现新冠疫情以来,道外区征收工作人员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抢抓时间全力推进棚改征收。三年来,该区共启动实施18个棚改征收项目,完成近1万户、80余万平方米棚户区搬迁改造任务,完成棚改任务量占哈尔滨市棚改征收总量的80%,为哈尔滨市乃至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突出贡献。道外区已成为哈尔滨市棚改征收战线的领头雁,区里经验被省住建厅在全省推广。

三年的棚户区改造,让道外区的城区面貌、发展环境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据了解,下一步,道外区将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安排,以建设生态宜居品质区为目标,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和主动作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加速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全力推进道外区老旧危房搬迁改造工作,让更多群众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为推动城市建设和加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