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试金石”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省级“十个专项行动”综述(下)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闫紫谦 徐佳倩

当前,我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站式”非诉讼解决纠纷问题、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供给、全民健身场地项目设施持续增加……用心用力用情当好人民“服务员”,一项项“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进扎实有力,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再上新高度。

完善多元化解机制

当好百姓安全守护人

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作为群众纠纷调解工作的“主战场”、市域社会治理的“延长线”、平安建设的“重头戏”……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委政法委扎实推进“一站式”非诉讼纠纷解决中心建设,打造集实体、网络、热线“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多元化解机制不够完善问题。

当好群众身边的安全守护人,是政法机关为民办实事的最好注脚。

省委政法委围绕风险防范、矛盾化解、权益保障、法律服务等一批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谋划和实施了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专项行动。重点聚焦涉疫涉农、金融借贷、劳动争议、房产物业等13类多发频发矛盾纠纷,以及贫困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外出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集中调处与落实关爱帮扶措施相结合,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通过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每月一调度,采取限期督办、定点督办、销号管理等措施,从严从实推动专项行动落实落地,打好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主动仗”,最大限度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省委政法委大力推进以“诉访分离”为核心的信访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典型的“玻璃门”“旋转门”,不断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以“事要解决”为目的,集中攻关、重点推进,下大力气把信访突出问题处理好,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文体事业全面发展

百姓共享累累硕果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赵一曼烈士在哈尔滨革命活动遗址……跟随镜头影像,追忆那段“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感悟抗联将士们“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抗战历程。省文旅厅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充分发挥文旅系统的文化艺术、红色资源、公共服务等优势,持续充实完善“云端展览展播”“云端学党史主题活动”“云端革命文物展映”等线上主题活动内容,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营造“感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文化艺术氛围。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观众驻足挑选;小剧场和互动体验区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传承人现场作画,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今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全面展示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让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麦秸画、靺鞨绣、鱼皮画、永达木艺等一件件极具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不仅开启了游客理解龙江文化的一扇窗,更建起了地域情感连接的一架桥。

大庆红岗区与油田企业携手共建的“地企同心园”里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大小三处健身广场,5公里彩色沥青铺设的健走步道……面对我省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场地场馆及器材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省体育局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策并举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体育场地场馆,开展群众健身提升行动,共指导各地建设完成公共体育场4个、全民健身中心5个、体育公园2个、足球场地(含笼式足球)46块、健身路径工程107处、多功能运动场14个、农民健身工程6个。一处处新建的体育场地已成为周边群众茶余饭后的休闲地,老人们的健身场,孩子们的游乐园,也成了当地文体活动新地标。

精准帮扶 因人施策

统筹做好服务保障

“提标扩围”全覆盖,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低保保障水平实现“十五连增”,148.2万困难群众受益;全省困难群众冬季取暖救助补助资金发放范围由城乡低保对象扩大到城乡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惠及城乡特困分散供养对象8.5万人……省民政厅着力破解社会救助领域难题,构建覆盖13类救助、5大类群体的“三层五类”救助体系,全面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持续向困难群众传递“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力度和温度。

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主动发现+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摸排确认,全面监测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低保边缘家庭、各类因灾新增困难群体等13类人群的基本生活状况。截至目前, 233万条低收入人口信息已录入动态监测数据库。

“权限下放”提效能,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由县(市、区)下放至乡镇(街道),实现权力下行,效率上行,目前,全省13个市(地)、113个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实施了权限下放,让困难群众认定更精准、办事更方便。

应对重重挑战,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我省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加大救助力度,对受疫情、灾情影响严重地区给予资金倾斜、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和生活物资。 为解决困难群众因突发性、紧迫性困难影响基本生活的问题,全省各地全面建立并完善了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先行救助、后补手续”,为临时救助开辟通畅“快车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以“乐民之乐” 共享发展成果,以“忧民之忧”真心实意当好百姓“服务员”,将“人民至上”的初心本色真正落实到一件件百姓关心期盼的实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