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历史记忆 展黑土风采

清铜鎏金不动佛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流传至今已数千年。早期佛教为“礼塔”,塔即是佛,拜塔即拜佛;后期为“拜像”,立像设教。佛教造像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石刻造像、泥塑造像、木雕造像、金铜造像等。

清铜鎏金不动佛,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长12.5厘米,宽9.0厘米,高19.0厘米。造像饱满厚重,神韵十足,动态自然,法相庄严妙丽。造型比例恰当,衣纹线条流畅,细节刻画细腻精致,帛带颇具灵动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佛像头戴宝冠,面相方圆,宽额丰颐,眼睑微闭,鼻高且直,嘴角内敛含笑,双耳均饰有圆形耳珰。袒上身,帛带绕胸前、两臂垂于一侧,胸部饰U型璎珞,身佩项圈、臂钏、手链、脚链等。左手置于脐前作禅定印,右手结降魔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底座饰饱满的莲瓣纹,上下边缘饰联珠纹。

鎏金是中国铜器表面修饰的传统技术之一,始于战国时期,汉代时期已经普遍使用。鎏金工艺主要是将汞与极细碎的金混合,加热熔融形成泥膏状的金汞齐,涂在器物表面,加热烘烤后,汞挥发而金留存,得到金黄色镀层。佛像鎏金是较为普遍的,因此佛教造像中常常将鎏金佛像称为金佛。

佛教自传入中国生根发芽到发展壮大,不断地与道教和儒家思想碰撞和融合,造像亦顺应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思想境界,不断变化。我国历代金铜佛教造像多有发现,各个时期呈现出鲜明而不同的艺术特征。北魏造像,秀骨清像;大唐造像,饱满雄健;宋辽金造像,写实性强,充满人性化;明清造像,装饰繁缛,完全世俗化。

(黑龙江省博物馆 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