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年首部献礼片及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重点影片

电影《九妹》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桂英

5日,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展示新时代党员形象的重点献礼片《九妹》,在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导演卫青、编剧旻雁、制片人王洪旭等主创与众多业界、学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就影片的轻喜剧类型拓展、党员形象塑造、电商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影基金会指导主办,中国电影基金会文旅影视专项发展基金和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立足现实生活 轻喜剧刻画农村新形象

作为新年首部献礼片及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重点影片,《九妹》改编自旻雁小说《九妹村》,讲述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金九妹带领乡亲们探寻电商助农,致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导演卫青介绍,影片拍摄的初衷是献礼建党百年、呈现党员群众关系,展示新农村新风貌。而其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轻喜剧的表现手法也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表示,《九妹》轻喜剧的定位非常成功,可谓另辟蹊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赞赏道,《九妹》深入生活、深入新农村,从中可以看出主创对农村生活的独特观察,完成了中小成本电影、乡村振兴题材差异化表达的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表示,作为一部主旋律中小成本影片,《九妹》通过轻喜剧的风格,搭建了一个商业类型化的故事情节的框架和人物的关系。影片一开始,就让主人公互换人生从而面临最大的危机和困境,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和强烈的戏剧感,也体现了对观众期待的尊重。

紧扣社会热点

拓展主旋律创作边界

在影片主创看来,文艺作品除了传统的教育、宣传功能之外,更要有产业促进功能,能够真正提供更多思考和建议。制片人王洪旭表示,虽然农村题材影片在市场表现有一定压力,但《九妹》项目启动时,恰逢建党百年和乡村振兴发展,希望能够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为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提供一定的思考。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称赞《九妹》是“一部有记录意义,代表新时代东北风格、东北精神、东北文化的电影作品”,展示了“新农村、新东北”,跳脱了以往对农村艰苦、贫穷的固有印象,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村形象、东北形象、中国形象,是农村题材影片的一大进步;同时,把这乡村振兴新的趋向和东北人民擅长和喜爱的喜剧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塑造了东北人奋起奔小康的新形象。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编剧汪海林表示,主创团队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通过对电商直播乱象的刻画与思考,揭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复杂关系;在创作内容形态上,《九妹》有种意大利即兴喜剧的影子。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作为村支书的姐姐,对电商老板、高利贷主等的反击,有胆有识,有理有据,从而使整部影片跳出了简单泛娱乐化和纯粹喜剧技巧堆砌的窠臼。

聚焦乡村振兴

彰显新百年责任担当

编剧旻雁介绍,《九妹》的创作深受《暴风骤雨》的影响,在对尚志地区元宝村的多次调研后,发现基层党支部书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九妹》塑造百岁老党员杨九妹、因公牺牲的刘九妹以及金九妹等历代九妹村女性支部书记形象,通过对基层党员的刻画,展示百年大党为民服务的信念、责任与担当。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指出,《九妹》展现了迈向新百年的背景下,新的农村图景,实现了农村题材、喜剧类型、东北元素、乡村振兴、献礼目标的融合,反映了主创们的问题意识和建设性思考,并进行了独特的个性化呈现。剧中姥姥的形象,作为精神内核,贯穿起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同时结合片尾的两个彩蛋,更深刻展示和贯穿了几代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情怀和格局。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九妹》与以往乡村振兴题材影片大多是一个外来的“闯入者”不同,将视角聚焦当地内部人员,通过三代村支书的努力,书写基层党员带领当地人民致富的故事;从内核上,《九妹》用现实主义笔触,尖锐揭示了当下城乡各自面临的问题,展示了新时代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二元关系,已从最初的简单对立变得更加紧密复杂,甚至共同面临着数字经济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