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味集》寻“味”

《不知味集》 胡竹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

□朱宜尧

读书读得累,写得也心灰意冷,不自信。

想放一放,空一空,拿起《不知味集》来寻其味也。

我读胡竹峰的杂文,是原原本本地读,把味道读没了,读死了,自己还不知道。没有不好的书,只有读不出味道的人。

这回还没读呢,把书卷起来用力握在手里,握了握,也许是心境之契合,一种感觉忽然从书中传来。读得累,写得灰心,是不知其味也。

如何才能知其味呢?

食物是一种本味。如果读他的文字在生活的烟火里,那就是一种玩味,读过了也就读过了。读得紧,读得急,鱼贯而入,直到把味道读得索然无味,就此搁下书卷。《不知味集》写的都是人间之味,之大味,之大境。而作者取名“不知味”也,是有用意。可见人间之味在知与不知中有着多少生命的况味。

文字是另一种味道。胡竹峰的文字令人难以忘怀,短促,有力量。文字有其归属性,自己的文字容易区别他人。现在的很多散文千篇一律,好的也打了折扣。好散文是有个性的,散发出不同的气质。不是迷人就是好气质。

胡竹峰的文字很像一种书法,笔画简洁,干练,不啰嗦,剑骨的锋刃,藏在里面,不是那种潇洒的飘逸,但透露出的干干净净,有种若愚的大智,也有种舒适的恬静,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人文更是一种味道。我有意把他的书放在车里,走到哪里,手头没事了,可以方便阅读。他的文字有“短平快”特点。我经常是累了,才去读他的书。他书里面有缓冲,有蓄积,有轻松,有食物与文字以外的东西。可能就是“人文”的有力支撑。文章的受用,很大一部分读的是文字后面的那个人,不仅仅是浅浅的文字,深深的思想。也可以说,读人的清澈,读人的轨迹,读人的方向,读人的学识,读人的修为。人,比文字更值得探究。

读书,不到火候读不出味道来。阅历不到,时间不到,用心不到,味道出不来。说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我看倒是读书如烹饪,火候见真味。

不是所有的文字都为自己喜欢,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为自己厌恶。阅读人有其欣赏的局限性。一本书,有喜欢的足够了。

以前我读汪曾祺的书,不能一气通读,读得断断续续才好。这种感觉又不好说出口,这么大的作家,怎么可以读得如此敷衍呢?但感受这东西无法说得清楚。慢下来再去读它,就会截然相反,有沧海桑田之感。

后来知道,不过分要求读的快与慢,要自己好起来,这也许就是读出来的味道吧。不读书,当然就不知其味也,也就少了一种味道。知其味,是读着读着慢慢才有的。

读出来的东西,别无他法,擎不了现成。就好比,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