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检 年关驻守“三号洞”

小分队巡逻铁路线。

工作中目不转睛。

□文/摄 柴清全 梁海东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怀宇

近日,记者驾车驶向绥芬河市郊东南方的乡道。车子通过一个边防卡口后,拐进一个驶入山顶的小路。崎岖陡峭路面上,只有两行车辙若隐若现。伴随着一路颠簸,一座位于山顶林间的执勤哨所显露出来,这就是绥芬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铁路口岸的三号洞执勤点。

“你们进屋暖和暖和,我先上去检查一圈。”与我们一同上山的是该站执勤四队的副队长杨尧,他每次到三号洞执勤点的第一件事,就是沿着铁路先巡察一圈,这次也不例外。

绥芬河三号铁路隧道(三号洞)始建于 1899年,于1902 年竣工,至今已有 120 年的历史。作为中东铁路东部线的终点,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青山之上,密林之中,三号洞执勤点作为入境列车的第一道关口和出境列车的最后一道关口,驻守在这里的民警夙兴夜寐,脚踏风雪,日夜坚守祖国边境一线。

“队里来了许多新同志,我这个老同志不得带带他们呀?”杨尧说。绥芬河铁路口岸是全天候的通关口岸,在火车入境出境的这几十里路程中,执勤四队的执勤点就有三个,为此杨尧总是忙完这头又去那头。

在叮嘱完执勤民警岗位职责、检查好勤务装备后,杨尧带着几名新同志开始了一天数次的沿线巡逻。

三号洞执勤点到二号洞口这段路位于山脊之上,铁轨的两侧是陡峭的山谷,谷内灌木丛生,视野较差,巡线民警既要观察沿线的风吹草动,还要注意灌木丛中的蛛丝马迹。路程还未过半,在东北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风中,巡线民警的口罩上帽徽下已经结满了冰霜。

“快过年了,咱们一起给家人拍段祝福视频吧。”巡逻间歇,杨尧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福字和对联,向全国人民和家人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

疫情困扰了这座边境小城两年,杨尧也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是第3年。工作闲暇之余,杨尧都会给父母拨通视频电话,聊聊家长里短,工作琐事,但反复出现最多的话都是:别担心,都挺好的。聊天的时间都不长,互相道完平安后便不敢多聊,只怕那只言片语道出的是不尽的挂念、浓浓的思念,反到有些担心。

临近年关,业务愈加繁忙。“队中有不少同志一年中上勤、隔离200多天,多年没回家过年的也不在少数。”杨尧心想,理应让这些同事回家过年,自己也没啥大事,只有一点比较惭愧,今年过年本来答应带女友回家看望父母,就只能先放一放了。

“眼看快到中午了,我给你们露一手。”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番茄炒蛋端上了餐桌。看着墙上贴的福字,再加上一桌丰盛的菜肴,新年未至,但年味浓浓。

“队长,今年过年等你来包饺子。”“没问题,有什么想吃的和我说,我去采购。”

其实,对杨尧来说,在哪过年都一样,这边是边关与战友,那边是亲人朋友,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难以割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