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再度绽放

海林人徐立军在海口完成遗体捐献

□盖宏馨 刘友林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云

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中,人生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然而当死亡降临时,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又有多少人能够战胜未知的恐惧,毅然决定捐献遗体?

2月10日13时,我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徐立军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日,根据他本人意愿并征得亲属同意,徐立军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完成了遗体器官捐献。这是40岁的徐立军留给人世的最后一份“生命礼物”。

据海南省器官捐献协调员宋志安介绍,徐立军捐献了全体大器官,他捐献的器官可挽救5名终末期患者的生命,可让2名患者重见光明。此外,徐立军的遗体将捐献给海南医学院做医学研究,续写人间大爱。

海南省红十字会捐赠管理处副主任周庆华表示,徐立军的无私大爱挽救了他人生命,拯救了多个家庭,他的名字将镌刻在海口市金牛岭公园的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上,将他的大爱留在海南。

据悉,徐立军是海南省第一例生前主动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平台完成登记并在去世后完成捐献的一位大爱人士。

因特重型颅脑损伤离世

徐立军到海南工作已有11个年头,生前在三亚一个餐馆做厨师。“春节前的一天,我接到弟弟工作饭店老板的电话,说立军生病住院了。”哥哥徐铁军介绍说,老板告诉他当时徐立军正在炒菜,炒着炒着就晕倒了,便紧急将他送往当地医院救治。住院几天后,徐立军出院回家休养。

2月5日,徐立军因脑出血再次入院。经诊断为特重型颅脑损伤, 10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离世。

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

徐立军出生于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里。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徐立军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1999年,刚满16岁的徐立军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厨师这一行业。

哥哥徐铁军回忆说,弟弟当学徒时就很听话,饭店服务员干不完活,他帮着干;打更老头扫地,他也帮着干,只要自己手里活干完了他都会帮着别人干。现在,徐铁军家中仍保留着弟弟的献血证。

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徐立军很快就出了师,奔走于各大饭店。2011年,徐立军受同乡邀请,来到海南餐馆做厨师,这一干就是11年。

工作中徐立军勤勤恳恳,深受同事好评。工作外徐立军也是热心助人。“他在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在生活中对待朋友、对待同事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朋友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同事尹伟东说。

在徐立军小学同学徐兰波的记忆中,徐立军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习惯用行动去温暖别人的人。“上小学的时候他的脖子上常常戴着钥匙,每天第一个到班级,为同学开门。冬天也是主动把炉子架好,让同学们到教室有一个温暖的环境。”徐兰波说。

生前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正是因为徐立军从小到大都有这种乐于奉献的品质,才有了后来捐献遗体的打算。

2021年12月,徐立军在上网时无意间看到器官捐献的新闻,觉得捐献器官不仅能挽救他人生命,更能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认为这样做很有意义,便去做了捐献登记。

哥哥徐铁军当时并不能理解弟弟的这种行为,“他前前后后给我打过几次电话,说他要真有那么一天在外边有毛病去世了,要遗体捐献,这一辈子也算不白活。让我别伤心。”徐铁军说。

在徐立军的不断劝说下,徐铁军渐渐敞开了心扉,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竟然这么快。

得知弟弟去世后,徐铁军一边忍着悲痛,一边与海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沟通,完成弟弟的遗愿。

徐铁军说:“我弟弟就是我们家的骄傲,因为他说到做到了。我弟弟是我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打算身后捐献遗体,我姐姐也报名捐献遗体。”

当我离开,把爱留下。这就是徐立军的真实写照。他的生命没有因为死亡而终止,他用自己的躯体为他人带去“新生”与希望,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生命有限、大爱无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