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望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培养了大规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尤其是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与瓶颈,发展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广大乡村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层面来看,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仅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长期以来,“考不上高中才去读中职,考不上本科才去读高职”的观念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职校生“低人一等”已成刻板印象。有些人“宁愿到咖啡店端盘子,不愿到职业院校学本事”。不少农村孩子和家长将受教育的目的定位为离开农村,而非学成归来参与家乡建设。
从智力支持针对性层面来看,我省职业教育还未能精准契合乡村发展需要,职业院校与农村市场的供需严重不对称。近年来,我省乡村发展快步走向现代化,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订单农业等新型业态的渗入,不仅增加了产量,也带来了新产业,需要更多新型农民和技能人才的支持。而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需要适应性不强,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针对性、精准性不够。
从我省自身来看,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与乡村振兴对接不理想。受我省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不足、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旺和轻工轻农思想影响,中职学校目前开设的专业大类、专业、专业点中,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类专业,服务现代农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偏少;从专业规模看,招生过度集中在护理和计算机应用专业。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首先要改变人们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印象。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一方面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加职教本科,实现职业教育贯通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让家长看到职业教育的希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我省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行业变革、技术更迭、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急缺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美丽乡村呼唤新型技术人才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更应该打破社会观念层面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用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致富岗位,来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低水平的误解。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丰富“大课堂”,打造“练兵场”,推进职业院校与广大农村之间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技术研发、专业互助等方面深度合作。将产教融合战略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基于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从我省战略发展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布局,实现专业“供给侧”的引导和倾斜,以适应“十四五”乡村发展需要。涉农职业院校发展,要立足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的定位,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专业课程和实践平台建设,顺应“三农”发展需求。
第三,要打造一支具有“三农”情怀、适应乡村需求、强调技能性和注重实践性的教师队伍。在专业师资配置中增加涉农类专业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涉农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涉农类“双师”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邀请“土”专家和“田”秀才到学校开展技术指导,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
第四,加强职业院校助推乡村振兴培训能力建设。探索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家门口。鼓励职业院校聘请农村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开展社会培训,带动本校专任教师水平提高。按照培训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培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多方合作,共建标准化乡村振兴实训基地。
第五,争取财政支持,增加对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投入。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职业院校向乡村人口集中地区延伸。面向未来,补齐职业教育资源短板,集聚政策红利,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宣传表彰力度,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六,建立自主创业模式。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在我省的乡村振兴中还应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产业结构将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从业和创业的双重能力,特别对中、高职毕业生更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因此,应该加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自谋出路、自主就业、创业致富的资助与辅导,鼓励他们在农村施展身手,孵化一批产业项目,成为带头致富的新型农民。
(作者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新闻链接
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
——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