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我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农村人居环境还存在一些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需积极应对,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积极宣传引导 营造整治氛围
精准宣传解读国家政策。一是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及时准确宣传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决策部署和工作动态。二是加大正面引导和激励,特别是要重点解读国家和我省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消除农民顾虑或疑问,为农民注入强心剂以坚定其信心形成合力。
大力推广成功经验举措。一是对我省基层政府、企业及村民宣传浙江、吉林等先进经验,开拓我省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思路。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以各村党支部为单位,按照属地化管理制定人居环境整治“作战图”。二是筛选我省整治工作成效好的自然村作为典型案例,加大宣传推广其做法、复制经验、以点带面,以获取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支持和参与。
全面普及环保卫生知识。一是通过动员大会、宣传栏、宣传标语、村广播、上门入户、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针对我省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的特点,宣传内容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浅显化、专业术语通俗化,提高村民对环境卫生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激发村民爱护、维护、保护居住环境热情并自觉参与整治环境的积极性,不断比学赶超。二是宣传垃圾分类新时尚。引导村民从源头将果皮、树叶、厨余等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就近就地还田利用。逐步建立健全“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的运行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鼓励多元参与 合力攻坚克难
切实发挥党政“铁军”的主导作用。一是构筑监管体系。确定牵头单位,明确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住建、水利、卫健、交通、自然资源等各部门责任,负责做好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等治“乱”、治“脏”、治“污”的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工程监管、资金管理、竣工验收。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坚持属地化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原则,制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清单。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市县乡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提拔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整治效果不明显或根本没效果的加大问责力度。
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力军”的重要作用。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袖手看”转向“动手干”。做好返乡创业人才队伍的组织安排,积极发动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使其成为建设小康农村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二是建议通过区域项目捆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如将我省农村道路、改厕保洁等多项业务打包,形成一个复合项目包来增加项目总收益。
充分发挥各村村民“主力军”的主体作用。一是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委员会。将诚信较好、责任感较强、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较强的村民吸纳进来,带领村民出谋划策共同整治人居环境。掀起基层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示范、群众自觉参与的环境卫生整治热潮。二是通过“门前三包”、可回收垃圾积分兑换、美丽庭院评比、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方式和活动,做到包门前屋后卫生、秩序和绿化,做到门前屋后无杂物、无乱搭乱建、无乱扔乱倒等情况发生;清理田间地头残余农药化肥;清除村内道路堆放的砖、砂石以及废弃的建筑材料和杂物,拆除断壁残垣。采取沿主街主路住户污水汇集处理、边远散户污水分户处理的办法,对村内的污水坑、排污沟先行治理,地下管道雨污分离,引入活水,做到水少时能引、水多时能排。
拓展资金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加大财政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资金,不断整合我省、市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饮水和住房安全改造资金、危房改造资金、支持脱贫攻坚资金等专项资金和奖补资金,加大投入。二是建议从重投入转为重维护和运营,从一次性无偿补助转为分批次前补后奖、以奖代补等方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创新融资机制。一是强化以效付费机制的建立,从“买工程”向“买服务”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县(市)搭建平台,采取PPP、BOT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二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款或以其他方式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巨大的资金需求。
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精准、高效使用。一是将监督的重点放在环境整治项目上,特别是严把招标、立项等关键环节。二是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督与审计,组织审计、财务、监察等部门联合开展不定期专项检查,防范户贷企用、违规用款等资金风险,发现套取、骗取、挤占、挪用以及违规发放补贴资金等行为严厉追责。
加大科技创新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研发推广绿色技术。一是加大我省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绿色农业种植、畜牧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监测、有机肥深翻增施、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东北地区黑土保育及有机质提升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推广。二是借力绿色技术,建议我省发展种植与畜牧相结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将畜牧和农村生活排污回收处理,转化成有机肥还田。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提高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
重点研发环保高效肥料。一是深化农业“三减”行动,降低面源污染程度。结合我省气候特点、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统筹我省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重点研发并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应用水稻机械测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鼓励企业和村民采用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研制、生产无毒农药、低毒农药的企业进行扶持,对使用农家肥、禽畜粪便的农民进行资金补贴。
创新农村环境治污技术。一是加快研发畜禽养殖污染减量与高效生态处理技术、新型标准地膜与农田高强度地膜回收技术、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配套技术。针对我省气候特点和农村普遍缺乏市政管网等现实问题,建议加快研发微生物降解式旱厕、堆肥式非水冲旱厕和智能无害化旱厕等适应我省寒地改厕的技术模式。二是加快推动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立和完善融入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绿色农业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平台、农业面源污染物联网监测与预警平台,从高效运维、集中管控、远程诊断、在线控制、设备管理等多个切入点,推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企业有效缓解运维人员管理难、设备维修保养难、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提升其整治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
新闻链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绿色美化行动,稳步推进“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和清洁能源利用。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创建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加大家庭农场扶持力度,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