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结缘 感受哈尔滨魅力

哈尔滨江畔风光。

中央大街夜间景观。

哈尔滨大剧院景观。

哈尔滨市区一角。

□周锦文

关注哈尔滨,是从早些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一部描写抗日地下斗争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开始的,从那时开始,这个小说一度风靡全国,我也曾是热心的听众之一。

那年秋天,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陈玙老师采风,收集“白卷先生”张铁生的相关素材,要写一部话剧。领导派我负责接待,去张铁生下乡的公社、生产队实地采风,找张铁生以前的老师同学了解情况等,我都在场。

陈玙老师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48年毕业于哈尔滨大学戏剧音乐系。他接人待物平易近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看问题独到深刻,说话风趣幽默,这位龙江人给我留下了颇好的印象。

由《夜幕下的哈尔滨》 说起

2008年,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时便轰动一时。这部由陆毅、李小冉主演的33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又让该剧火了一阵。剧中除了那跌宕起伏的情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著名的中央大街。

1995年夏,全国县市报研究会东北片会议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举行,我作为东北片召集人之一主持了这次会议。会后,由东道主《肇东市报》组织与会人员哈尔滨一日游,看了松花江上的太阳岛、百年铁路大桥、东北虎林园、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大家排队购买了马迭尔冰棍品尝,走进中央书城浏览。

在我心里,哈尔滨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更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这里还有以英雄命名的街道、公园、学校、纪念场馆、广场等,这既是哈尔滨特殊的成长印迹,也是这座英雄城的历史见证。

喜欢哈尔滨,还因为看了1999年年底央视直播的“迎千年庆典暨第一届冰雪节开幕式”。那个用冰雪雕琢的庞大的建筑群光彩夺目,显示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冰雪魅力。

寒冬中感受 冰雕雪塑的奇妙

“2008冰雪之约”——《章回小说》特邀重点作家创作笔会,于2008年1月9日在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期间隆重举行。会后,章回小说杂志社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体验冰雪大世界的壮观,走进第九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奥运文化、奥运元素随处可见。由各种冰雕砌成的高大建筑群中,位于正中的是“北京天安门”雄伟的景观,灯光璀璨;过了“天安门城楼”的门洞,带有“北京印”的建筑格外醒目,红色的字,洁白的雪,浑然天成;走在步步登高的“奥运文化长廊”上,那用冰块砌筑的台阶就是奥运的历史的象征,我们仿佛听到了奥运健儿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奥运广场中心矗立的奥运圣塔是最高的建筑,广场周围惟妙惟肖的奥运文化无处不在,那个象征“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和五环在这里闪闪发光的同时,也温暖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冰雕的鬼斧神工,雪雕的匠心独运,创新创意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文明小镜头 让人增添好感

2012年5月,随“旅游大篷车”再去哈尔滨,四年多时间,哈尔滨变化太大了。

在位于哈尔滨南岗区的一家百年老店里买红肠,我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把香蕉皮扔在了垃圾箱外边,他又悄悄地捡起来,很认真地扔进了垃圾箱里。他回头看他的妈妈时,妈妈伸出双手的大拇指,给了他两个大大的赞!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对当时哈尔滨“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活动有了切身感受,更增添了好感。

我们在哈尔滨万人体育馆观看一场文艺汇演,偌大的体育场,演员加上观众几乎座无虚席。散场时,由于我们坐在中间的位置,加上要统一坐车回宾馆,就走在后面。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许多人都用塑料袋把自己的垃圾带走了。

那个时候,我所在的小城也在创建省文明城市,我就把在哈尔滨听到看到的一件件生动的事例,写进了“争创文明城市的系列述评 ”在报纸上发表,引起了领导和读者的关注。市领导还在报纸上批示:学习哈尔滨的做法,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抓细、抓活、抓实,使我们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向往哈尔滨,那是一个让人去了还想去的城市。

本文图片由冰城馨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