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决守好祖国“北大门”

守护好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是对历史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黑龙江作为生态大省,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寄予殷切期望,在我省考察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使黑龙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两山论”,花真功夫谋划发展路径、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从实际出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第一,切实把维护生态安全体现在深入实施“双碳”行动上,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生态安全提供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黑龙江作为生态大省,必须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严峻性,以扎实的举措争当绿色发展的“排头兵”。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补齐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短板,认真落实全省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和调度督导,深入推动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要注重基础支撑,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明确达峰目标,落实推进路径,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加快调整。要突出源头治理,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作为区域资源开发、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的重要依据,源头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切实把维护生态安全体现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保卫战,为生态安全提供立体保障。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必须严格对标国家刚性要求,突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严格管控秸秆露天焚烧,集中攻坚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淘汰改造地级城市建成区10~35蒸吨燃煤锅炉。统筹做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气面源污染整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焦炉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要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实施松花江生态保护治理战役,开展松花江干流排污口“千口溯源”行动,持续推进松花江干流等重点流域和安肇新河等劣Ⅴ类水体治理,集中攻坚黑臭水体治理,彻底解决水质反弹问题。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重点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动态调整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加快实施地下水环境状况“双源”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以分区分级管理推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三,切实把维护生态安全体现在坚决做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上,实施严厉的环境违法监管,为生态安全提供法治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落实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落实整改责任。严格督促13市(地)切实履行整改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落靠 “一把手”政治责任,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施治,明确专人专班专责强力推进,确保问题按期完成整改。要科学论证整改路径,认真梳理督察反馈问题和意见,制定整改方案,逐条分解任务、逐项列出清单、逐一细化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加强跟踪问效,确保整改清仓见底、不留死角。要全面建立长效机制。以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为抓手,坚持举一反三,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不断完善督察整改督导和验收销号等制度机制,推动实现标本兼治。

第四,切实把维护生态安全体现在深化生态文明改革上,实施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工程,为生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落实总书记要求,必须紧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提升生态领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制定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立法工作计划,重点推进《黑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精准指导市、自治县制定地方性法规,因地制宜、突出亮点,加强对未立法地区帮扶。要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联合执法等各项工作机制,严厉制裁和惩处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推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事后严惩。要提升环境执法保障水平。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加快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加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走好综合执法改革与环保垂改“最后一公里”,确保运行机制、能力建设、法治保障全面到位,实现“真垂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