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必然抉择

赵金平 乔天颖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构成。在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蕴含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必然抉择。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纲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发展理念具有统摄作用,居于灵魂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发展理念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指导作用覆盖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体现着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只要始终遵循新时代党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就一定能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新发展理念是依据问题导向,为了回应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提出的。

从国际视野看,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了多种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其中,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伴生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和生态破坏等突出问题。这种“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证实了发展与增长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是在总结国际社会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成果。

从国内视野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也面临着客观困境和挑战。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偏向于粗放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发展困境主要包括: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长期存在;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付出了较高的资源、环境代价;共享制度保障不完善等。这些挑战,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正是针对这些挑战相应确立的。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新变化,发展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从国际看,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观念。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当前我国谋求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而持续推动我国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