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 配好智囊 做好示范

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静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我省是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区域,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56.1%。

为了保护好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我省通过“摸家底儿”加强监测为保护效果“把脉”,通过“智囊团”探索方法为保护利用“建模”,通过“示范园”引领带动为推广辐射“趟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千方百计阻止黑土地不断退化,守好祖国大粮仓的“命脉”。

完善黑土地保护监测评价体系

为了摸清我省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程度和“十三五”以来黑土地保护实施效果,我省设立了“完善黑土地保护监测评价体系”项目,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并下发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监测评价项目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这一项目主要目标是摸清我省典型黑土耕地质量现状,形成耕地质量底图,逐步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为黑土地保护分区施策、综合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撑。重点任务主要有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开展土样检测、野外测定、数据分析处理及评价等工作。

具体来说,一是要进行典型地区耕地监测评价。在龙江、同江、宾县等10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开展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盐碱土、风沙土等8个土壤类型耕地监测评价,调查采集、检测分析土样22650个。另外还要进行黑土地保护工程质量监测。在《黑龙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中的1亿亩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内,按照每10000亩布设1个监测点调查采集1个土样,共调查采集土样10000个,开展检测、数据分析处理、上图、评价等工作。

创建黑土体系提升科技支撑

为了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了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19家单位、30余位专家,共同成立了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简称黑土体系)。这也是全国首个黑土地保护专家体系。

“今年,我们黑土体系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黑土耕地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围绕中厚黑土层、薄层黑土和坡耕地肥沃耕层、白浆土和盐碱土障碍消减快速培肥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同时集成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作物种植结构,分区域形成黑土耕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升级版并进行示范。此外,还有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技术集成示范和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与大数据平台建设。”黑土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介绍,“体系要以国家项目带动全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联合创新等方式,促进科技资源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最终建立一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国内具有领军作用、在全省可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