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新 冰面上的铿锵玫瑰

□齐志

2022年4月8日,人民大会堂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范可新作为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代表光荣出席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并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极富感染力的讲话……

“我等这块金牌真的等了很久了,终于等到了答案。”夺得北京冬奥会首金的范可新说完第一句话就掉下泪水,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4000多个日日夜夜,12年的执着奋斗,她终于等到了这个光荣的时刻。

“杨扬、王濛我们都是七台河选手,不希望在我这一棒没有接上,这下完成任务了,也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这一棒。”范可新动情自豪地说。

2022年2月5日首都体育馆,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范可新、张雨婷、武大靖、任子威最终以2分37秒348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

这个辉煌的历史瞬间,让煤城七台河沸腾了,守候在电视机旁的七台河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来范可新家里祝贺的亲朋领导没走多远,父母接到了范可新的电话,孝顺的孩子轻描淡写报告自己的成绩后,一再叮嘱父母照顾好自己。

女儿就是妈妈的小棉袄,妈妈总能听到女儿千叮咛万嘱咐的声音。

撂下电话,父母望着女儿的照片,眼泪不停地落下来,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十多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辛辛苦苦干一年了,过年就是普通人家一个盼头,盼子女回来团聚,盼孩子平平安安的。

1

小的时候,范可新就有一个冠军梦。

1993年,范可新出生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双河镇庆安村一个普通家庭,残疾的父母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当年做过服装、烧过酒、卖过豆腐,红红火火日子没过几天,一夜之间赔得精光。

“我们夫妻带上可新兄妹俩和家里仅剩的300块钱来到七台河,我残疾,身患小儿麻痹症,干不了重体力活儿,会点儿修鞋手艺。于是就花130元租了一间6平方米的铁皮房,吃住在这里,以修鞋、配钥匙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可新的爸爸范士忠说。

母亲聂桂玲平时在店里打下手,闲暇之余捡废品换零钱补贴家用。

范可新的父母却从未有过一丝抱怨,积极乐观地生活着,教育她和哥哥要以阳光乐观的心态看待现实处境:“人,不能穷一辈子,困难是暂时的。”

“她从来不买零食,还会把同学扔掉的废纸、路边的纸壳收集起来卖掉买文具”,聂桂玲说,“她越懂事,我越心疼这孩子。”

没有零食,没有玩具,更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但父母的坚忍乐观、勤劳朴实造就了范可新阳光、不服输、懂感恩、有担当的性格。

范士忠说:“那年除夕夜的饺子都是好心邻居端来的,真是太难了,现在想想都对不住孩子。”

吃饭用的是茶缸,给可新穿垃圾箱里捡来的裤子,范士忠、聂桂玲夫妇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特长学习,绘画、舞蹈啥的,咬咬牙把天性活泼的可新送进舞蹈班。班里要收150元服装费,热爱舞蹈的可新言不由衷地对母亲说:“我不喜欢跳舞,以后再也不要去学了。”她知道家里没钱啊!

好心的邻居领母女俩去体育场见到教练马庆忠, “你要是能刻苦训练,我就不收钱。”

“免费,太好了。”每天凌晨4时起床训练,返回家吃早饭,再出门上学,就成了范可新的生活常态,13时到15时上课,15时到17时接着训练,18时回家吃饭,撂下饭碗,然后倒头睡觉,就这样一年一年坚持下来。

她8岁开始滑冰,是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一天晚上,母亲聂桂玲给她换内衣,发现她的胳膊和腿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双脚磨破皮的部位有的已结痂,有的还在化脓。

“怎么不早说呢?”聂桂玲心疼地给她上药,“姑娘,咱以后别练了,这也太遭罪了。”

“不,妈妈,我要练滑冰。”她钻进被窝,不再让母亲看。

一天,父亲范士忠来到女儿跟前,严肃认真地对她说:“孩子,当你选择穿上冰刀的那一刻,就走上了滑冰这条道路。这条路无论多么艰难,你都要咬牙坚持,半途而废不是我们范家的风格。”

“好的,一定必须的。”女儿伸过手来,和父亲拉钩。父女的手指狠狠地勾到一起。

懂事的孩子和母亲一起去捡废品补贴家用,是常有的事。从垃圾箱里捡完清洗干净又重新缝补加工后的外裤穿了好几年,这不是难为情的事。范可新曾说:“没有什么不能提的,家里条件就是那样。那时候瓶子还有纸壳都可以卖钱,回家有一段路当玩了,废品换了钱攒起来就可以买笔、本子等学习用品,家里的负担就减轻了。”

“就想多练一会儿。”可新这样和父母说。教练安排大家滑行一百圈,可新一定会给自己再加上一百圈。由于大负荷训练,再加上冰鞋不合脚,可新的脚很快就磨破了皮,出了血见了肉。疼痛不时地折磨着这个坚强的孩子,她咬紧牙关坚持着,自己坚信,苦难会过去的,曙光就在眼前。

看到女儿疲惫的样子,母亲心里针扎一样:“和教练请假休息几天呗,我领你去万宝公园看荷花,还能玩疯狂老鼠呢。”可新知道挺好玩,经常梦到在公园里游玩的场景,但她说:“不行,我们教练都说了,有病受伤了才可以请假的。”

母亲是在试探一下女儿,没想到她这样坚决。

2

2010年范可新正式进入国家短道速滑队,17岁就参加短道速滑世界杯蒙特利尔站的比赛,和队友周洋、刘秋宏、张会夺得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世界冠军。在英国谢菲尔德短道速滑世锦赛上,范可新一鸣惊人,第一次参赛就夺得短道速滑500米冠军,并助中国队实现了世锦赛该项目的五连冠,成为中国短道军团女队领军人物。

2014年2月13日,在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半决赛中,范可新在比赛中意外摔倒无缘决赛。在女子1000米决赛中,范可新则以1分30秒811的成绩获得亚军。那次她颓然回到家里,总是心事重重的。

“抢码挺好跑到了前面,怎么摔出去了,疼不疼?”妈妈有些惋惜地问。

“当时感觉不到疼,就是麻酥的,晚上有些疼。”短道速滑这种竞技运动就是这样变化无常,如火山的爆发、裂变和挣扎,喷涌和重生,再获得新生循环往复。

201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短道速滑世锦赛中,范可新以43秒461的成绩获得女子500米项目冠军。同年,范可新获得2014-2015赛季世界杯女子500米年终总冠军,并被提名为2015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奖候选人。

2017年3月,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短道速滑世锦赛中,范可新以43秒605的成绩获得女子500米项目冠军。与队友合作以4分14秒058的成绩获得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12月,范可新获得2017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及最佳组合两项提名。

伴随着一次次失败而来的,是一次一次的胜利。

2018年11月,在2018-2019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加拿大卡尔加里站比赛中,范可新以43秒214的成绩获得女子500米亚军。

2020年12月,在2019-2020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中,范可新以42秒714的成绩夺得女子500米冠军。

在索契冬奥会,范可新比赛中意外摔倒,无缘决赛;平昌冬奥会,范可新留下巨大遗憾,未能实现个人冬奥会金牌突破。这两次对她打击很大,不管怎么说,还是自己综合实力欠缺,她为自己加油打气,要做冰上的铿锵玫瑰。

3

时间倒回到2003年,说说那些年的艰辛。那年春天,在哈尔滨带队训练的孟庆余教练回七台河选才。范可新被孟庆余发现选中,转年就在全国小学生短道速滑比赛中获得了500米、1000米等多项第一。

2008年1月,在全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上,被教练们寄予厚望的范可新却一无所获。那段时间,她常常感到头晕和浑身无力,总觉得腿用不上力,后来连楼梯都爬不动了。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被告知长期营养不良加上高强度训练,让她患上青春期缺铁性贫血。

看病,治病,恢复,休整,调理。母亲为范可新增加营养,细心照料,把顽强、坚韧、毅力和爱,一点一点地投入到女儿身上。范可新看到了母亲的坚强,更加坚定了理想。

重新返回赛场的2009年,范可新被选入国家青年队,在自己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得到的奖金中,果断拿出两万多元买了10副冰刀,捐赠给家乡家境困难的速滑小队员,鼓励他们刻苦训练。

每次回到家乡,她都会来到短道速滑训练馆,和冰上的小队员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和训练心得。2015年范可新在夺得短道速滑世界杯土耳其站女子500米冠军后,又从自己的奖金和训练补助中掏出5万元购买20副冰刀,送给家乡贫困的短道速滑小队员。

范可新小时候买不起冰鞋,训练时用别人丢弃的冰鞋,到哈尔滨训练也是捡别人穿剩的冰鞋,或者买人家不要的便宜二手鞋。孟庆余知道她家困难就给她买了新冰刀,她像战士爱护自己的枪一样,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她还记得当年一双新冰刀2500元,这笔钱是全家四口人一年的生活费,简直想都不敢想。她说:“穿上孟老师给买的新鞋,心里暖暖的。发誓要刻苦训练,报答老师的恩情,将来帮助那些买不起冰刀的孩子。”

3月末那场春雪的前几天,范可新载誉返乡。看到熟悉的土地,不由自主叨念着:“回家的感觉真好啊……”

“妈妈,这块金牌属于您!”范可新将沉甸甸的金牌挂在母亲胸前。母亲长久地注视着女儿,怎么看也看不够。

整点的钟声从短道速滑冠军馆传来,此时,讲解员还在讲解冬奥冠军孟庆余和他的弟子们勇夺金牌的故事;桃山湖上,速滑爱好者们在一圈一圈比着技巧;速滑馆里,教练们正在指导队员们风驰电掣般前行并不时纠正姿势;倭肯河边,人们将雪扫开,大人孩子们在你追我赶;庆余公园里,几个人正踩着积雪谈论着速滑馆改造的事……

请来洋教练执教,体教融合,花大血本吸引高端人才;几千万的宝泰隆短道速滑运动发展基金成立;市长李兵亲临现场调研拟建运动员公寓选址和拟建短道速滑气膜馆选址;两家国有保险公司向教练员和运动员赞助保险……

“脚踩冰刀手握秒表”的七台河,吸引了来自贵州、甘肃、内蒙古、吉林等多个省份的小运动员,处处充盈着春天的气息……

3月末的七台河,天气依然很寒冷,纷纷扬扬的大雪尽情飘洒,山峦、树林、道路和房屋全被银色世界所笼罩。远处仙洞山变成了仙山,英湖山也被白雪掩盖,桃山也变成了胖胖的白桃,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银白,白得纯粹,白得清凉,空气中都甜丝丝的,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