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子香 香飘北疆

□关治平

北方寒冷的早春时节,开的花很少,达子香经过一个冬天的储备,春天绽放,透着一种迎来春色暖人间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达子香的学名叫杜鹃花,生长遍布全国,在东北生活的满族人把达子香称为“年息花”,视为圣洁之花。不仅在春天观赏,还选择特殊的时间,将其采摘下来,精心制成香料,用于祭祀时点燃。

满族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早期的满族人以部落为单位,过着狩猎采集捕鱼和农耕的原始生活,他们长期以自然为伴,每年的秋收后新粮开始从场院入仓,这时全体族人要聚集在一起,敲起手鼓点燃达子香制成的香,在咚咚的鼓声和各种响器的吟和之中,举行神圣的祭祀仪式,感谢祖先对他们的护祐,一年来风调雨顺,秋季得以五谷丰登。每年无论是大祭还是小祭,燃香贯穿于整个祭祀的过程之中,祭天祭祖祭神灵,处处都用这种特殊的香料,彰显香料的神奇力量。

为了采摘达子香,在每年夏秋时节的农历七月初,山野处处草木葱茏,大地上庄稼封垄、拔节,一派生机勃勃,预示着丰收在望。这也正是达子香枝繁叶茂之时,七月初七是满族人采摘达子香的日子。

这时的达子香生长是一年中最旺盛的时节。选在这个时间采摘,是因为此时生长的达子香内含的油脂多,香气最浓,又到了快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到了这一天年长的和年轻的男子,要穿戴好整洁的衣服,在天还未亮的时辰里,顶着满天繁星走出家门,踏着林间尚未退去的露珠和晨雾开始采摘达子香。这叫“采明条”,专门采摘下达子香的叶子和小的枝条,采摘时必须用手而不能用工具替代,采下的达子香也不可见阳光,采七捆用绳子捆好连上,要手捧在胸前将其请下山,带回家来放入洁净之屋里,由风吹干或者由其自然阴干。待花叶都干透后先用手搓碎或上磨碾碎成粉状,用最细的箩筛过,将杂质和未碾碎的枝叶除去,再用洁净的纸包好收藏起来备用。

长期以来满族的先人们就视达子香为圣洁之花,从何时开始使用这种花制成的香来敬神祭祖,目前无从考证。达子香这种植物就是杜鹃花,南北方都有,多生长于山峦林间草地上,几乎处处可见,只不过品种不同,有大小叶之分和花的颜色不同。我们这一带生长的叫“兴安杜鹃”,因为其拥有耐寒的特点,冬季的寒冷并没有将它们冻死,反而能在冰雪里冬眠。东北的百姓都公认这种花的耐寒性,朝鲜族将此花称为“金达莱”。

有资料介绍清代皇族为规范满洲祭祀相关礼仪,在乾隆朝专门颁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其中对用香产地的记载尚不明确,但在《嘉产荐馨》一书中则提到东北的四种植物可以制香料,用于祭祀祭祖。这四种植物的名字不同,皆因为生长地域有差别,但是其中的三种属于兴安杜鹃。但因产地有别,就又有宽叶窄叶之分。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命长白山地区的宁古塔将军阿兰泰采集御用香料。于是阿兰泰派人到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里去寻找,他们在距天池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两大片生长的宽叶杜鹃,第一次采集了不到二百捆进献给了皇家制香。随后,将此地划为皇室用香的专属采集区域,百姓不得入内采集。

清代的祭祀用香也体现了等级观念,虽无明确的规定,但是皇室和普通的百姓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普通人无论居住何处,他们都无法到长白山去采集,就只能在居所附近采集达子香制成祭祀用香。

近些年来因为山林被采伐开荒种地,达子香大面积减少,想找一块面积较大的达子香都很难了。如今每年的七月初七,满族人亲自上山去采香、制香的人已经不多了。满族人采摘达子香制香一事,是北方民族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是取自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的表现,也是一种传承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