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吉会
清晨,松嫩两江在春光中醒来,微风中抖起暗蓝色的波纹;湿地保护区内,群鸟低飞,放肆欢鸣;蓝天白云下,孩童嬉戏,村落安然;夜幕降临,茂兴小岛上,小动物纷纷从洞口探出小脑袋……
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在肇源不断呈现。
生态之美,得益于生态之治。
近年来,肇源县以前所未有的恒心和行动打响了“河湖”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攻坚。河湖“清四乱”获得国务院表彰,八家河水域全面禁渔,沿江排污口、秸秆露天焚烧、盗采泥炭黑土得到有效管控。莲花湖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区污水排放达到全省县级唯一准四类标准,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全面提升。
生态创新,引领着绿色发展。在肇源,人与自然正彼此成就,“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治 水
有松嫩两江之水哺育滋养,肇源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深知这一点的肇源人,如今更是无比珍爱这一方赖以生存的水土。
数十台挖掘机、推土机不停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为确保在春季水田生产前完工,肇源县八家河清淤工程1月中旬就紧锣密鼓动工了。
“八家河清淤工程清淤长度为11.12公里,清出土方量54万方。清淤治理将进一步改善八家河供水条件,提升绿色渔业生产基础地位,提速流域生态治理步伐。”肇源县水务局副局长代双林说。
在肇源,类似的“治水”步伐从未停歇。
代双林,肇源县429名“三级河湖长”中的一员。从2019年开始,他就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全县河湖“清四乱”这场艰苦的战役中。
累计巡河14000余次,开展集中“清河行动”12次。
清理乱占民堤168条、516公里,在全省率先完成清理任务。
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拆除违建528处。
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集中清理整治松嫩两江围堤,松嫩两江主江道平均拓宽4.5公里。壅水高度降低,泄洪速度提高,防汛压力减轻……
因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肇源县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县,获得2019年度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肇源县借助河湖“清四乱”契机,斥资5000多万元,全面启动境内南引工程库区扩容及水系贯通工程。全长114公里水系涉及十个乡镇,与南侧松嫩两江遥相呼应,在肇源境内形成东西走向的两道平行水系,丰沛的水源护佑肇源农业、渔业、生态环境日益向好。南引库区内的七个大型水泡、沼泽,恢复了原有风光,成了鸟类的天堂。
还 绿
肇源县新站镇巴彦蒙古族村“龙山”的西侧本是一片光秃秃的山坡。去年春天,这里从南到北,170多亩的沙土山坡上全部栽植上了一种叫大果榛子的树苗。
在距离新站镇8公里的新站林场,去年高标准复造完成的3300多亩风毁林迎风而立,长势良好。
既增绿补绿,也护绿管绿,肇源县不断擦亮生态“底色”。
在大力度推进河湖“清四乱”的同时,肇源县各职能部门还通力合作,啃下另一块“硬骨头”——退耕还湿、退耕还草。几年来已累计退耕还湿23万亩,湿地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松嫩两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夏日里,走进肇源西海湿地公园、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莲花盛开、飞鸟盘旋,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画卷铺展而来。
在总面积4.9万公顷的肇源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随处可见群鸟欢鸣。栖息于此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野生鸟类已达19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数量已达到20余只,白鹤的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多……
加强河湖治理、水生态治理、退耕还湿还草、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肇源正通过一系列举措,无限接近自己的绿色目标——努力把肇源打造成一个水清岸美、山水林田湖草和谐的生态之城。
富 民
肇源“鲶鱼沟”碱地东北香米荣登“中国好粮油”产品名单,“鲶鱼沟大米”品牌价值达到10.38亿元;
肇源青花湖淡水鱼通过线上销售,“跃”上十五省市食客餐桌;
肇源食品认证基地达到99.41万亩,认证绿色产品76个,肇源大米、古龙小米、肇源白鹅、肇源貉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湿地生态游、美丽乡村游,也为肇源带来好“钱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宝贵的生态财富,肇源的生态红利正在逐渐释放。
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路上,肇源人继续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绿色发展底线。倡导绿色种植:出台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组建了农产品检测中心、完善水稻标准化生产体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引进蓝天光伏、庆祥集团、通威集团、庆翔生物质发电项目等一批新能源环保型企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建设路上,大美肇源的实践生动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