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赵莉莉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是一个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知识的运用和突破,文明的继承和革新,人才的发现和培育,科技的进展和迭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均离不开大学这个平台。长期以来,人才外流、创新人才偏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人才振兴计划,并适时出台《人才振兴60条》,这些都为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所需人才提供了强大保障。作为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龙江高校,应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为龙江振兴发展做最大增量。

坚定“政治人”的信念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镇,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把稳政治方向。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高校教师应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坚持“德性人”的智慧

德性是知善而行善,是人类智慧的最终达成,因此“德性人”是每个人的一种终极角色。

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由于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德性人”角色一直被看做是指引高校教师人格发展的终极目标,赋予他们较高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声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奉献精神。

高校教师理应崇德修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方能用得其所。高校创新人才的选用,更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德”字当头才能明确创新的初衷和目的,把握正确方向。在正确的方向扬帆远航,才能获得饱满的创新活力和不竭的创新动力,进而创造出更多造福人民的成果与产品。

坚信“筑梦人”的精神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对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满含敬重之情,更怀有殷殷期望和希冀。高校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专门论述,“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

没有精湛的业务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开放的胸怀视野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就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任务乃至教育的使命无法有效完成。同时作为“以学术为业”的高校教师,应通过潜心钻研、持之以恒的学术努力,发扬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力求上进的专业创新能力,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守“龙江人”的使命

高校教师作为创新主体,应携带创新成果走出“象牙塔”“实验室”,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于地方,参与到企业重大项目攻关,到新型研发机构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

应畅通联动机制,推动成果转化,畅通高校和地方联动创新、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常态化和制度化沟通的桥梁和通道,坚持主动服务和靠前服务相结合,推动高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边缘走向社会发展中心。真正让高校成为“思想智库”“人才高地”“科研重地”“知识天地”。龙江高校教师作为“龙江人”,身处龙江振兴的关键时期,应努力扎根龙江大地,发挥积极主动创新效能,为龙江经济振兴赋能。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