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医学科普书,在某读书网站上,居然将近4万人给出了9.0的高分!

《最好的告别》 衰老与死亡的“常识书”

□章其

很少有年轻人,会主动想到衰老和死亡,即便我们知道,死亡是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关于衰老和死亡的提醒,往往来自于身边的至亲和朋友。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一定可以体会那一刻的滋味儿,那是一种很难形容的、从头顶延伸到脚趾尖儿的发冷、发麻。

笔者给大家推荐这本豆瓣评分9.0的医学科普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哪些常识?作者用大量他经历、看到、听到的真实案例,以及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试图表达传递这样一个观点:医学再怎么发奋图强,依然没法摆脱一个很确定的结局,那就是永远也无法战胜死神。因此,每个人人生的最后一道必答题,都是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笔者从中提炼出两个最有启发性的话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1、最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各种失去。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告诉作者葛文德,他们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比如,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活得越久,就可能经历更多的丧失。比如:一个中风的老人,会失去什么?失去了清晰说话的能力、失去了快步行走的能力、失去了自主穿衣服、自主洗澡、自主做饭……等各种能力。

如果住进养老院呢?则会面临更多失去。

葛文德在书中分享威尔士女士对自己母亲的老年生活观察,她最后得出结论:母亲的想法很简单。她想要的是一所小小的房子,有一个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里面有她喜欢的东西,包括她的猫,一个咖啡壶和香烟。她可以锁上房门。没人要她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任何时候她都可以如愿拥有隐私。葛文德认为,老人更想要一个“家”:因为在家里,你才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分享空间、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

2、警惕过度干预。葛文德提供了一组数据:在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花在5%的生命处于最后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荷兰和瑞士的统计数据和美国也很相似。于是,病人死的时候,血管里还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肌肉里还有新的缝线。他认为,这其实根本是在缩短、恶化病人余下的时间。对此,葛文德说:“临床医生唯一害怕犯的错误就是做的太少。大多数医生不理解——做的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一本医学科普书,在豆瓣上,居然将近4万人给出了9.0的高分!没有几本医学科普书能达到这个评分。有读者表示,“这种书才能够完全符合什么叫‘人生必读书’!”

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葛文德是哈佛大学著名肿瘤外科医生,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中唯一的医生。他是一个在美国的印度新移民的后代,外科医生起家,但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临床事务,而是通过勤奋的写作,成为了“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一方面普及医学知识,一方面对美国的医疗体制进行思考。《最好的告别》是他撰写的“葛文德医生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葛文德在书里说,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所以,做出善终服务这个决定,对普通人来讲并不容易,一些人明白已经患了绝症,但不一定承认行将死去。他们仍然希望战胜疾病。善终服务更像是一种“向死而生”,承认自己将要死亡的现实,然后尽可能在余下的每一天,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