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云

牡丹江市围绕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创新风尚作为实现晋位争先的第一动力,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汇聚创新资源,持续完善创新举措,大力优化创新生态,全力推动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为晋位争先、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借力驱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系统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的同时,牡丹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契合牡丹江发展实际、聚焦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借助外力、利用外脑、激发内力。

与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签署合作共商议定书,与哈工大、哈兽研等高校院所开展对接合作,与哈工大马军院士团队合作开发低温消杀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发展市级“头雁”团队工作站12个,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一批企业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全市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47亿元,在全省综合型城市中排名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56%,在全省综合型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

产业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园区。把牡丹江高新区、各类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列入全市攻坚破难计划和创先晋位清单,实行市级领导全程包联,一个难题一个专班,跟踪掌握进展情况,逐条拉账挂账销账。

聚焦工业经济,推动牡丹江高新区晋升国家级纳入以升促建考察计划,穆棱经开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VC产业园建成开园、入驻企业129户。聚焦冰雪经济,持续提升雪乡、镜泊湖等冰雪文化体验区知名度,加快发展壮大万丰、雪城机械制造等冰雪装备生产企业。聚焦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华创文创园引进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125家,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税收3600万元,引导就业5000余人。

科技驱动,持续壮大创新主体。牡丹江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振兴发展”大讨论为牵动,掀起科技创新“头脑风暴”,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壮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互补发展,打造创新性企业梯队。

实施三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科技创新平台47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5家,牡丹江医学院“北药资源开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备案全省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牡丹江师范院校“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功备案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7户,国家级“小巨人”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实现“零”突破,恒丰纸业集团“恒舢云”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和规划,累计建设5G基站近3000个,建成数字化示范车间7个,全市从事数字产业、生物产业企业分别发展到41家和32家。

人才驱动,加速集聚创新团队。牡丹江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落地生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形成以人才引领思想解放、带动能力提升、促进作风转变的雁阵格局。

实施“万名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吸引人才“二十一条”新政策。在哈尔滨设立人才工作联络办公室,与哈工大、哈工程等20所高校共建人才工作站,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与7所省内高校开展干部交流合作,常态开展“市委书记进校园”“雪城优才”活动,持续引进各类人才6000余人,打造牡丹江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