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崇鸿 本报记者 薛婧
在骄阳似火、万物葱茏的夏日,从哈尔滨蔚蓝的上空俯视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电集团)江北科研基地,只见一座庞大的枣红色建筑物屹立在林木之间,放眼望去百花竞放、满眼新绿。走近哈电集团生产车间,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应有尽有,一派繁忙火热景象,一件件清洁高效能源装备正从这片历经70余年栉风沐雨、创造200余项“共和国第一”的黑土地上产成,“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哈电集团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新引擎。
构建“三个系统”
装备制造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赢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已成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对于哈电集团而言,作为中央管理的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当好“双碳”目标的“践行者”“护航员”是义不容辞的企业职责与时代使命。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技术创新是关键,装备制造是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曹志安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何提供技术更加先进、质量更加可靠、更加安全稳定的发电装备,对于保障能源供应、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尤为重要。
“十四五”以来,哈电集团沉着应对“双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逐步明确了以“三个系统”为核心的战略布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的驱动系统、清洁高效的工业系统),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哈电集团走出了一条装备制造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赢的创新之路、绿色之路。
“新”字当头
“科创+绿色”双驱发力
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又深刻的能源革命?如何大力发展绿色、清洁、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哈电集团以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等硬核举措给出了“哈电答案”。
哈电集团锅炉公司以参与世界参数最高、容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建设为契机,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出燃气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实现了国内首台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从设计、制造到应用全流程覆盖,填补了国内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设计制造领域的空白。
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联合清华大学、江苏院、中盐金坛公司,成功完成了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全部蓄热换热设备的研制任务。在发夹式换热器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更是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哈电集团电机公司为全球首台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白鹤滩水轮发电机组,创新设计研发出15个长叶片和15个短叶片相结合的独创结构,将转轮最优效率提升至96.7%,不仅破译了“转轮综合效能最优”的极限“密码”,更为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打造继三峡工程后中国水电新的“国家名片”注入了强劲科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卡脖子”技术研究,本着这一宗旨,近年来,哈电集团全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探索研究科技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联系的道路上破冰前行。
稳中求进
“发展+保护”整体推进
面对“双碳”,既不能就碳论碳,更不能简单地以“GDP增速”论英雄,必须要清楚减碳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键核心,要“稳”更要“实”。
从金沙江畔助白鹤展翅,到“双奥之城”保绿电供应,到朝舞之地缘石岛核电……哈电集团在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征程上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一往无前,大力研究和推广以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综合利用方式。
抽水蓄能作为被广泛认可的综合性安全调节电源,哈电集团在其市场开发方面持续深耕且喜讯不断,以阳江、丰宁、荒沟、周宁为代表的一批巨型“充电宝”成功烙上了“绿色哈电”的印记。其中哈电集团参与建设的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持续为“双奥之城”提供着清洁高效的“绿色动力”。
厚植“绿色低碳”理念,让产业发展“绿”意盎然,哈电集团在“绿色化”项目建设上更是频频出实招见实效,实现了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两手抓。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项目——哈斯彦电站坐落在有着“中东威尼斯”美誉的迪拜。遵循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标,在哈斯彦电站项目建设期间,哈电集团主动联合迪拜环保部门为濒临珍稀物种鹰嘴海龟制定和启动监控保护方案,对施工区域内的28850株珊瑚进行移植和培养,将潟湖区内鱼类全部转移至大海,经过特殊设计的十余公里防淤帘将海域内可能的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持久的硬仗,一次坚毅的大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绿色发展要动能,哈电集团为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打造了“绿色”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