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长”出数字农业

□董玉铭 本报记者 董新英

夏日的田野里,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抬头望去,植保无人机“飞舞”的画面随处可见。

“这是多光谱成像,就像人用医疗器械体检一样,可以精准成像。”绥化市北林区兴和朝鲜族乡勤劳村的稻田里,一架植保无人机掠过田面,正在对作物长势进行分析作业。无人机操作员顾嘉健告诉记者,这台无人机配套多光谱成像系统,可以对地块苗情进行扫描,根据作物长势确定施肥方案,科学精准变量喷施叶面肥,达到增产增收效果。这里是北林区河夹信子水田种植核心区,一块块碧绿的稻地,在无人机的屏幕里被诊断,被精准实施田间管理,这是数字化农业直观的展示。

种地讲究上天入地。兴和朝鲜族乡现有耕地面积2.24万亩,今年由秋慧丰公司托管经营1.5万亩,公司在该乡建立监测站,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实现了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实现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数字化。

顾嘉健操作的无人机屏幕上体现着农业的数字化和现代化。方永亮则通过电脑屏幕体验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给农资购买带来的方便。

方永亮是绥胜满族镇正白三村村民,眼下正是作物生长的黄金期,家里的农资在哪买、啥时买、买多少?前段日子着实有点让他“挠头”,于是他登录镇上的益农信息社平台,在线咨询农技专家,及时关注农资价格、农产品价格,让他的心里有了“底”。

北林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书新告诉记者:“按照全省益农信息社建设的要求,北林区建设了区、乡、村三级益农信息社和监测系统,建成了区级监管平台1个,区级中心社1个,乡级中心社21个,村级信息站148个,基本实现了益农信息社区、乡、村三级的覆盖,把农业信息服务拓展延伸到乡村和农户。”当地村民杜国强说:“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病虫草害防控知识,真是太方便了。”

在北林区,更大的“屏幕”是远程监测系统。

在北林区盛昌种业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2000多份水稻品种材料在这里生长着,一套远程监测系统全天候护佑着它们。公司农技师卢国臣说这套系统可以对水稻长势、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力、风向、降雨、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适时监测,平台获取信息后会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确定田间管理方案,大大提升了管理能效,实现了农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

走进北林区农业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闪动着一张张精密的图表和一串串详实的数据,这里记录着19个监测站的反馈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判,可以全方位实时掌握全区作物的生长情况。北林区推广中心主任李连文介绍,平台包含作物种植分类、长势分析、地块监测、耕地质量监测、灾害监测、田长制、灾情预警、产量预估、地力监测、农险定损理赔10个模块,是集农业大数据、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业产业数据科研服务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监管是提升农业生产质效的有效途径,北林区在科技园区及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安装远程监测系统,为政策制定、指导生产、病虫草害防控、防灾减灾等提供数据支撑,起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实现防灾减灾,确保增产增收的效果。目前,北林区已在嘉禾米业、稻米香米业、正大米业、盛昌种业等生产基地建设数字化示范基地10个,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屏幕里“长”出数字农业,北林区已取得初步成效。北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占军介绍:“截至目前,北林区已建有农业大数据平台3个、田间电子监测设备10台套、无人机服务站140个、益农信息社171个、电商商城1个,全区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